申請日2015.09.16
公開(公告)日2015.11.25
IPC分類號F23G7/00
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污泥的焚燒系統(tǒng),包括污泥前處理裝置、污泥輸送裝置、污泥添加裝置、煤輸送裝置、焚燒爐、放灰裝置和排渣裝置,污泥經(jīng)過污泥前處理裝置破碎、晾干、去味等操作后通過污泥輸送裝置輸送并再次破碎,然后利用污泥添加裝置送入焚燒爐中焚燒,污泥進入時還利用氣體輔助進料,提高進料舒適性,同時補充了氧氣,另一方面,根據(jù)需要利用煤輸送裝置往焚燒爐中添加煤,污泥焚燒后產(chǎn)生的殘灰從放灰裝置放出收集,煤渣從排渣裝置中排出并經(jīng)冷渣機冷卻后收集,灰渣用作水泥填充料和生產(chǎn)砼砌塊。
摘要附圖
權利要求書
1.一種污泥的焚燒處理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A、將各類污泥進行調(diào)配,使調(diào)配后的污泥的熱值在1800卡/克以上;
B、往調(diào)配好的污泥中添加生物菌種,每噸污泥中添加生物菌種的量為0.5-1.5千克;
C、將污泥破碎并晾干;
D、檢測堆放后的污泥,當污泥為粉末狀、污泥內(nèi)部的溫度低于50攝氏度、水分低于40%以下后備用;
E、將污泥通過輸送帶送入進料管中,經(jīng)進料管送入鍋爐中,污泥的進料位置位于鍋爐中的正壓和負壓的零界處,進料管中通入4.5-5個大氣壓的輔助空氣輔助進料;
F、根據(jù)所要燃燒的污泥的熱值選擇是否添加煤,當調(diào)配后的污泥的熱值在1800-2500卡/克時,往鍋爐中添加煤助燃,使燃燒的核心溫度在820-879攝氏度之間;當調(diào)配后的污泥的熱值大于2500卡/克時,無需添加煤;
G、污泥燃燒后的殘灰通過放灰裝置放出收集,有煤助燃時,煤渣通過排渣裝置送入到冷渣機中冷卻收集。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污泥的焚燒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C中的具體步驟為:利用翻拋機對污泥進行翻拋,每天翻拋1-2次,翻拋3-4天,翻拋完成后在陽光棚中堆放10-15天,堆放過程中噴淋植物液除臭劑。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污泥的焚燒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A中污泥的調(diào)配方式為:根據(jù)污泥的種類進行調(diào)配:
A1、當污泥的種類有染整污泥、油脂污泥、洗毛污泥和造紙污泥時,染整污泥的含水量控制在50%以下,油脂污泥的含水量控制在55%以下,洗毛污泥的含水量控制在60%以下,造紙污泥的含水量控制在45%以下,然后取染整污泥5重量份、油脂污泥2重量份、洗毛污泥1重量份、造紙污泥2重量份混合成調(diào)配好的污泥;
A2、當污泥的種類只有油脂污泥、洗毛污泥時,油脂污泥的含水量控制在55%以下,洗毛污泥的含水量控制在60%以下,油脂污泥和洗毛污泥任意比例混合成調(diào)配好的污泥,該污泥的燃燒無需添加煤助燃;
A3、當污泥的種類只有染整污泥、油脂污泥和造紙污泥時,染整污泥的含水量控制在50%以下,油脂污泥的含水量控制在55%以下,造紙污泥的含水量控制在45%以下,然后取染整污泥4重量份、油脂污泥4重量份、造紙污泥2重量份混合成調(diào)配好的污泥;
A4、當污泥的種類只有染整污泥、洗毛污泥和造紙污泥時,染整污泥的含水量控制在50%以下,洗毛污泥的含水量控制在60%以下,造紙污泥的含水量控制在45%以下,然后取染整污泥5重量份、洗毛污泥4重量份、造紙污泥2重量份混合成調(diào)配好的污泥。
4.一種污泥焚燒處理系統(tǒng),包括污泥前處理裝置、污泥輸送裝置、污泥添加裝置、煤輸送裝置、焚燒爐、放灰裝置和排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前處理裝置包括陽光棚,該陽光棚內(nèi)設置有翻拋機,所述污泥輸送裝置包括污泥斗、第一污泥輸送帶和第二污泥輸送帶,第一污泥輸送帶的進料端設置于污泥斗的出口下方,所述第二污泥輸送帶位于第一污泥輸送帶的出料端的下方且第二污泥輸送帶的帶面與第一污泥輸送帶的出料端之間具有拋料高度差;所述污泥添加裝置包括一個污泥收集斗和進料管,所述第二污泥輸送帶的出料端設置于污泥收集斗的上方,所述進料管的下端與污泥焚燒爐連接,該進料管的下端與焚燒爐相連的連接位置處于焚燒爐的正壓和負壓的零界處,所述進料管上設置有至少一根與進料管連通的噴吹管,該噴吹管與供氣系統(tǒng)連通,氣體從該噴吹管進入進料管時的氣體運動具有一個與進料管的污泥流動方向相同的分運動;所述煤輸送裝置的出料端與焚燒爐的煤添加口連通,所述放灰裝置的上端與焚燒爐的放灰口連通,所述排渣裝置的上端與焚燒爐的排渣口連通。
5.如權利要求4所示的一種污泥焚燒處理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料管上還固定有環(huán)繞進料管的環(huán)繞主管,噴吹管的數(shù)量為八根且上端均與環(huán)繞主管連通,噴吹管之間圓周均布,供氣系統(tǒng)與環(huán)繞主管連通。
6.如權利要求5所示的一種污泥焚燒處理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煤輸送裝置包括煤添加斗,該添加斗的焊接固定有格柵,所述煤添加斗的下方設置有第一煤輸送帶,該第一煤輸送帶上設置有分流板,該分流板將煤分流至第二煤輸送帶或濕煤分流篩選裝置上,第二煤輸送帶與篩分機連接,篩分機的出煤口下方設置有第三煤輸送帶,篩分機的出渣口連接有破碎機,破碎機的出煤口與第三煤輸送帶銜接;所述濕煤分流篩選裝置包括與分流板的出口端連接的第一篩選斗,該第一篩選斗的中部設置有傾斜的第一篩網(wǎng),所述第一篩選斗的底部的出料口的下方設置有第二篩選斗,該第二篩選斗的中部設置有傾斜的第二篩網(wǎng),所述第二篩選斗的底部出料口的下方與第三煤輸送帶銜接,該第三煤輸送帶與煤料倉的上端的進料口銜接,所述煤料倉下端的出料口與螺桿輸送機的進料倉銜接,該螺桿輸送機的進料倉位于煤料倉的出料口的下方且與出料口分離,該進料倉的上端設置有向上敞口的匯集段,該匯集段的四周邊緣比煤料倉的出料口寬,煤料倉的出料口的下端面位于該匯集段內(nèi),所述螺桿輸送機的出料端與焚燒爐的煤添加口連通。
7.如權利要求6所示的一種污泥焚燒處理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灰裝置包括豎直設置的放灰管,該放灰管的頂部與污泥焚燒爐的放灰口連通,所述放灰管包括擴徑管段、緩沖管段、放灰管段,所述擴徑管段的小徑端與所述放灰口固定連通,所述擴徑管段的大徑端與緩沖管段的上端連接,所述緩沖管段的下端與放回管段的上端平滑連通,該緩沖管段的管徑大于放灰管段的管徑,所述放灰管段上安裝有放灰閥,所述放回管段的下端為放灰出口,該放灰出口處活動設置有端面封板。
8.如權利要求7所示的一種污泥焚燒處理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灰閥包括固定于放灰管段外壁的放灰箱,該放灰箱內(nèi)設置有內(nèi)腔,所述放灰管段上設置有位于放灰箱內(nèi)的漏灰孔,所述放灰箱的底部設置有向漏灰孔傾斜的導灰板,所述放灰箱水平滑動安裝有插板,所述放灰管段的外壁設置有插板安裝孔,該插板水平安裝于插板安裝孔內(nèi),該插板的板面形狀與放灰管段的截面形狀適配,所述插板由水平驅動機構驅動在關閉工位和開啟工位之間滑動,所述水平驅動機構包括驅動桿,該驅動桿一端與插板之間連接,放灰箱的外側固定設置有彈簧座,該驅動桿的另一端貫通放灰箱的箱體和彈簧座并端部設置有手柄,所述手柄與彈簧座之間設置有迫使插板處于關閉工位的拉簧,所述驅動桿與彈簧座之間設置有限制插板處于開啟工位的限位裝置。
9.如權利要求8所示的一種污泥焚燒處理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裝置包括設置于固定設置于驅動桿上的限位桿,該驅動桿與插板之間通過轉動活套轉動連接,所述彈簧座上設置有方便限位桿水平軸向移動通槽,所述插板處于開啟工位時該限位桿從彈簧座的移動通槽滑出并依靠在彈簧座的端面上。
10.如權利要求9所示的一種污泥焚燒處理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渣裝置包括豎直設置的排渣管,該排渣管的上端與污泥焚燒爐的排渣口固定連通,所述排渣管具有一段波紋結構的膨脹管段,所述排渣管的下方設置有匯集斗,該排渣管的下端口處于匯集斗的上口中,排渣管的下端部套裝有密封環(huán),該密封環(huán)與排渣管的下端部之間設置有緩沖空間,該密封環(huán)處于匯集斗的上口中,排渣管的的下端口被密封環(huán)包裹,該匯集斗下端設置有導料管和與導料管分叉設置的清空管,該清空管的上端與匯集斗下端連通,該清空管的下端設置有控制閥,該導料管的下端口與冷渣機的入口連通。
說明書
一種污泥的焚燒處理方法及其焚燒系統(tǒng)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污泥的焚燒處理方法,特別是指一種基于該污泥的焚燒處理方法的污泥焚燒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污泥焚燒處理系統(tǒng)是污泥處理廠中常用的處理方法,排污單位排出的污水經(jīng)過污水處理廠處理后達標排放,而污水處理時會沉淀污泥,該污泥經(jīng)過調(diào)制、壓濾后得到含水率相對較低的泥餅,這些泥餅可進行再處理,而污泥焚燒則是污泥再處理的一種常用方式。然目前的污泥焚燒方法并不合理,焚燒需要消耗大量的煤,并且污泥堆放在廠區(qū)時會產(chǎn)生大量臭氣,使工作環(huán)境比較惡劣。同時,污泥進入焚燒爐中焚燒時會逸出焚燒臭氣,使環(huán)境更加惡劣。另外目前的污泥焚燒系統(tǒng)無法適應含水量較高的煤的進料;煤的輸送容易堵塞。燃燒后的污泥的放灰裝置不夠合理,放灰出來的殘灰溫度較高,易燙傷。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污泥的焚燒處理方法,該污泥焚燒處理方法可以使污泥的燃燒更加充分,煤消耗量少,污泥堆積時散發(fā)的臭氣減少,提高現(xiàn)場環(huán)境的舒適性。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另一個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污泥的焚燒系統(tǒng),該焚燒系統(tǒng)可以使污泥的燃燒更加充分,污泥焚燒時的氣味不易逸出,提高現(xiàn)場環(huán)境的舒適性。
為解決上述第一個技術問題,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污泥的焚燒處理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A、將各類污泥進行調(diào)配,使調(diào)配后的污泥的熱值在1800卡/克以上;
B、往調(diào)配好的污泥中添加生物菌種,每噸污泥中添加生物菌種的量為0.5-1.5千克;
C、將污泥破碎并晾干;
D、檢測堆放后的污泥,當污泥為粉末狀、污泥內(nèi)部的溫度低于50攝氏度、水分低于40%以下后備用;
E、將污泥通過輸送帶送入進料管中,經(jīng)進料管送入鍋爐中,污泥的進料位置位于鍋爐中的正壓和負壓的零界處,進料管中通入4.5-5個大氣壓的輔助空氣輔助進料;
F、根據(jù)所要燃燒的污泥的熱值選擇是否添加煤,當調(diào)配后的污泥的熱值在1800-2500卡/克時,往鍋爐中添加煤助燃,使燃燒的核心溫度在820-879攝氏度之間;當調(diào)配后的污泥的熱值大于2500卡/克時,無需添加煤;
G、污泥燃燒后的殘灰通過放灰裝置放出收集,有煤助燃時,煤渣通過排渣裝置送入到冷渣機中冷卻收集。
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后,本發(fā)明的效果是:由于該污泥焚燒處理方法先對污泥進行調(diào)配,使其熱值在一個合適的范圍,然后根據(jù)熱值選擇添加煤,同時,污泥的進料位置懸在正壓和負壓的零界處,這樣可使污泥的燃燒更加充分,煤的消耗量小。另外污泥調(diào)配后添加了生物菌種,使其在破碎和晾干的過程中進行發(fā)酵,去除了污泥中大部分氣味,從而提高了現(xiàn)場環(huán)境的質(zhì)量。
進一步優(yōu)選的,所述步驟C中的具體步驟為:利用翻拋機對污泥進行翻拋,每天翻拋1-2次,翻拋3-4天,翻拋完成后在陽光棚中堆放10-15天,堆放過程中噴淋植物液除臭劑。該翻拋機對污泥進行翻泡污泥在破碎的同時與氧氣充分接觸,并且去除了污泥中的水分,有利于生物菌中的發(fā)酵。
進一步優(yōu)選的,所述步驟A中污泥的調(diào)配方式為:根據(jù)污泥的種類進行調(diào)配:
A1、當污泥的種類有染整污泥、油脂污泥、洗毛污泥和造紙污泥時,染整污泥的含水量控制在50%以下,油脂污泥的含水量控制在55%以下,洗毛污泥的含水量控制在60%以下,造紙污泥的含水量控制在45%以下,然后取染整污泥5重量份、油脂污泥2重量份、洗毛污泥1重量份、造紙污泥2重量份混合成調(diào)配好的污泥;
A2、當污泥的種類只有油脂污泥、洗毛污泥時,油脂污泥的含水量控制在55%以下,洗毛污泥的含水量控制在60%以下,油脂污泥和洗毛污泥任意比例混合成調(diào)配好的污泥,該污泥的燃燒無需添加煤助燃;
A3、當污泥的種類只有染整污泥、油脂污泥和造紙污泥時,染整污泥的含水量控制在50%以下,油脂污泥的含水量控制在55%以下,造紙污泥的含水量控制在45%以下,然后取染整污泥4重量份、油脂污泥4重量份、造紙污泥2重量份混合成調(diào)配好的污泥;
A4、當污泥的種類只有染整污泥、洗毛污泥和造紙污泥時,染整污泥的含水量控制在50%以下,洗毛污泥的含水量控制在60%以下,造紙污泥的含水量控制在45%以下,然后取染整污泥5重量份、洗毛污泥4重量份、造紙污泥2重量份混合成調(diào)配好的污泥。
利用這種調(diào)配方式,根據(jù)污泥的種類不同調(diào)配出不同熱值的污泥,從而滿足不同污泥的燃燒過程。
為解決上述第二個技術問題,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污泥焚燒處理系統(tǒng),包括污泥前處理裝置、污泥輸送裝置、污泥添加裝置、煤輸送裝置、焚燒爐、放灰裝置和排渣裝置,所述污泥前處理裝置包括陽光棚,該陽光棚內(nèi)設置有翻拋機,所述污泥輸送裝置包括污泥斗、第一污泥輸送帶和第二污泥輸送帶,第一污泥輸送帶的進料端設置于污泥斗的出口下方,所述第二污泥輸送帶位于第一污泥輸送帶的出料端的下方且第二污泥輸送帶的帶面與第一污泥輸送帶的出料端之間具有拋料高度差;所述污泥添加裝置包括一個污泥收集斗和進料管,所述第二污泥輸送帶的出料端設置于污泥收集斗的上方,所述進料管的下端與污泥焚燒爐連接,該進料管的下端與焚燒爐相連的連接位置處于焚燒爐的正壓和負壓的零界處,所述進料管上設置有至少一根與進料管連通的噴吹管,該噴吹管與供氣系統(tǒng)連通,氣體從該噴吹管進入進料管時的氣體運動具有一個與進料管的污泥流動方向相同的分運動;所述煤輸送裝置的出料端與焚燒爐的煤添加口連通,所述放灰裝置的上端與焚燒爐的放灰口連通,所述排渣裝置的上端與焚燒爐的排渣口連通。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后,本發(fā)明的效果是:由于污泥經(jīng)過第一污泥輸送帶拋落至第二污泥輸送帶時會進一步破碎,而后污泥進入到進料管內(nèi),利用噴吹管進行噴吹,壓制了燃燒產(chǎn)生的臭氣,同時既為污泥的進料提供了輔助動力,又為焚燒爐補充了氧氣,污泥的進料位置溫度高,污泥能進料順暢并充分燃燒。
作為一種優(yōu)選的方案,所述進料管上還固定有環(huán)繞進料管的環(huán)繞主管,噴吹管的數(shù)量為八根且上端均與環(huán)繞主管連通,噴吹管之間圓周均布,供氣系統(tǒng)與環(huán)繞主管連通。
作為一種優(yōu)選的方案,所述煤輸送裝置包括煤添加斗,該添加斗的焊接固定有格柵,所述煤添加斗的下方設置有第一煤輸送帶,該第一煤輸送帶上設置有分流板,該分流板將煤分流至第二煤輸送帶或濕煤分流篩選裝置上,第二煤輸送帶與篩分機連接,篩分機的出煤口下方設置有第三煤輸送帶,篩分機的出渣口連接有破碎機,破碎機的出煤口與第三煤輸送帶銜接;所述濕煤分流篩選裝置包括與分流板的出口端連接的第一篩選斗,該第一篩選斗的中部設置有傾斜的第一篩網(wǎng),所述第一篩選斗的底部的出料口的下方設置有第二篩選斗,該第二篩選斗的中部設置有傾斜的第二篩網(wǎng),所述第二篩選斗的底部出料口的下方與第三煤輸送帶銜接,該第三煤輸送帶與煤料倉的上端的進料口銜接,所述煤料倉下端的出料口與螺桿輸送機的進料倉銜接,該螺桿輸送機的進料倉位于煤料倉的出料口的下方且與出料口分離,該進料倉的上端設置有向上敞口的匯集段,該匯集段的四周邊緣比煤料倉的出料口寬,煤料倉的出料口的下端面位于該匯集段內(nèi),所述螺桿輸送機的出料端與焚燒爐的煤添加口連通。該方案中,利用分流板進行分流,可以按照煤的干濕程度進行選擇路線,當煤比較干時,分流板直接將煤分流至第二煤輸送帶上,然后經(jīng)過篩分機的篩分、破碎機的破碎后進入第三煤輸送帶中,而當煤含水量較高,此時篩分效果差,也無法進行破碎,因此利用第一篩選斗和第二篩選斗的篩分進行輸送,這樣,就滿足了濕煤的添加,在一些梅雨季節(jié)中效果較好。
作為一種優(yōu)選的方案,所述放灰裝置包括豎直設置的放灰管,該放灰管的頂部與污泥焚燒爐的放灰口連通,所述放灰管包括擴徑管段、緩沖管段、放灰管段,所述擴徑管段的小徑端與所述放灰口固定連通,所述擴徑管段的大徑端與緩沖管段的上端連接,所述緩沖管段的下端與放回管段的上端平滑連通,該緩沖管段的管徑大于放灰管段的管徑,所述放灰管段上安裝有放灰閥,所述放回管段的下端為放灰出口,該放灰出口處活動設置有端面封板,該放灰裝置結構合理,需要放灰時,先打開端面封板,然后再打開放灰閥,由于溫度高的殘灰不與端面封板接觸,因此,端面封板溫度低,打開無燙傷危險,由于緩沖管段的緩沖散熱,因此,放灰閥的溫度也下降到一個可以操控的范圍,這樣降低了殘灰的溫度,降低了操作者被燙傷的幾率。
作為一種優(yōu)選的方案,所述放灰閥包括固定于放灰管段外壁的放灰箱,該放灰箱內(nèi)設置有內(nèi)腔,所述放灰管段上設置有位于放灰箱內(nèi)的漏灰孔,所述放灰箱的底部設置有向漏灰孔傾斜的導灰板,所述放灰箱水平滑動安裝有插板,所述放灰管段的外壁設置有插板安裝孔,該插板水平安裝于插板安裝孔內(nèi),該插板的板面形狀與放灰管段的截面形狀適配,所述插板由水平驅動機構驅動在關閉工位和開啟工位之間滑動,所述水平驅動機構包括驅動桿,該驅動桿一端與插板之間連接,放灰箱的外側固定設置有彈簧座,該驅動桿的另一端貫通放灰箱的箱體和彈簧座并端部設置有手柄,所述手柄與彈簧座之間設置有迫使插板處于關閉工位的拉簧,所述驅動桿與彈簧座之間設置有限制插板處于開啟工位的限位裝置。放灰閥的結構合理,利用拉簧可以使插板的關閉更嚴實,而打開時人為拉動驅動桿克服拉簧的彈力,使插板處于開啟工位并限位,該放灰閥操作簡單,動作可靠。
作為一種優(yōu)選的方案,所述限位裝置包括設置于固定設置于驅動桿上的限位桿,該驅動桿與插板之間通過轉動活套轉動連接,所述彈簧座上設置有方便限位桿水平軸向移動通槽,所述插板處于開啟工位時該限位桿從彈簧座的移動通槽滑出并依靠在彈簧座的端面上。這種限位結構限位準確,加工成本低,實現(xiàn)簡單。
作為一種優(yōu)選的方案,所述排渣裝置包括豎直設置的排渣管,該排渣管的上端與污泥焚燒爐的排渣口固定連通,所述排渣管具有一段波紋結構的膨脹管段,所述排渣管的下方設置有匯集斗,該排渣管的下端口處于匯集斗的上口中,排渣管的下端部套裝有密封環(huán),該密封環(huán)與排渣管的下端部之間設置有緩沖空間,該密封環(huán)處于匯集斗的上口中,排渣管的的下端口被密封環(huán)包裹,該匯集斗下端設置有導料管和與導料管分叉設置的清空管,該清空管的上端與匯集斗下端連通,該清空管的下端設置有控制閥,該導料管的下端口與冷渣機的入口連通。實際的工作時,由于排渣管的下端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套有密封環(huán),相當于排渣管的下端是一個自由端,因此無論熱脹冷縮都不會影響排渣管的上端的固定。另外,由于密封環(huán)處于匯集斗中,而排渣管的下端口也處于密封環(huán)中,那么當需要截至時,冷渣機的進料口關閉后,煤渣依舊會下落,但是由于匯集斗不能再繼續(xù)排渣,煤渣就會進入緩沖空間中,這樣煤渣就沒過了排渣管的下端口,使排渣管內(nèi)的煤渣不再排出,而當需要繼續(xù)排渣時,冷渣機繼續(xù)工作,匯集斗中的煤渣進入到冷渣機中,匯集斗中的煤渣下降,緩沖空間中的煤渣也下降使排渣管的下端口露出,這樣就又能持續(xù)排渣了,從而無需人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