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日2016.05.09
公開(公告)日2016.07.27
IPC分類號C02F1/28; C02F101/30; C02F103/30
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難降解有機廢水的處理方法和裝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將廢水注入活性炭自生——再生反應器,活性炭自生——再生反應器內(nèi)裝填顆;钚蕴课酱;投加過氧化氫溶液,密閉升溫至150~200℃,反應5~7h;反應完畢,將處理后的廢水排出。裝置包括投料池和活性炭自生——再生反應器,活性炭自生——再生反應器與廢水輸送管連通,投料池通過投料管與活性炭自生——再生反應器連通,活性炭自生——再生反應器通過加熱器進行加熱,活性炭自生——再生反應器內(nèi)部、近下部位置從上自下依次設有顆;钚蕴课酱、礫石承托層和濾板,底部設有出水反沖管、上部設有釋氣管和溢流管。本發(fā)明的方法和裝置能夠?qū)﹄y降解有機廢水進行處理,實現(xiàn)顆粒活性炭原位自生及再生,運行成本低。
權利要求書
1.一種難降解有機廢水的處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將難降解有機廢水注入活性炭自生——再生反應器(10),所述活性炭自生——再生反應器(10)內(nèi)裝填顆;钚蕴课酱(21);
(2)投加過氧化氫溶液,密閉活性炭自生——再生反應器(10),升溫至150~200℃,攪拌反應5~7h;
(3)反應完畢,將處理后的廢水排出。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難降解有機廢水的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過氧化氫溶液的質(zhì)量濃度為30%,投量為2~4mL/L廢水。
3.一種實現(xiàn)權利要求1所述的難降解有機廢水的處理方法的裝置,包括投料池(1)和活性炭自生——再生反應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炭自生——再生反應器(10)的上部與廢水輸送管(5)連通,所述投料池(1)通過投料管(4)與活性炭自生——再生反應器(10)的上部連通、通過投料泵(3)向活性炭自生——再生反應器(10)中投料,所述活性炭自生——再生反應器(10)通過加熱器(15)進行加熱,活性炭自生——再生反應器(10)內(nèi)部、靠近下部的位置從上自下依次設有顆;钚蕴课酱(21)、礫石承托層(22)和濾板(23),所述活性炭自生——再生反應器(10)底部設有出水反沖管(19),所述自生——再生反應器(10)上部設有釋氣管(14)和溢流管(18)。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難降解有機廢水的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炭自生——再生反應器(10)頂部安裝有溫度傳感器(8)、溫度報警器(9)、壓力傳感器(12)和壓力報警器(11)。
5.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難降解有機廢水的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炭自生——再生反應器(10)的側壁設有填料孔(17),所述填料孔(17)的位置與活性炭自生——再生反應器(10)中的顆粒活性炭吸附床(21)和礫石承托層(22)的位置相對應。
6.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難降解有機廢水的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管(18)與活性炭自生——再生反應器(10)連通的位置設置于廢水輸送管(5)和投料管(4)以下,所述釋氣管(14)設置于溢流管(18)以上的位置。
7.根據(jù)權利要求3或6所述的一種難降解有機廢水的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管(18)的出水口下方設有溢流液承接池(24)。
8.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難降解有機廢水的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投料管(4)與廢水輸送管(5)連通,所述廢水輸送管(5)上、與投料管(4)連通的位置兩側分別安裝有第一控制閥(6)和第二控制閥(7)。
9.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難降解有機廢水的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反沖管(19)為三通管結構,出水反沖管(19)分別與活性炭自生——再生反應器(10)、排水管(20)和反沖進水管(25)連通。
10.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難降解有機廢水的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顆;钚蕴课酱(21)的厚度為0.8~1.0m,活性炭粒徑為1.5~1.8mm礫石承托層(22)的厚度為0.15~0.2m,礫石粒徑為10~15mm,所述濾板(23)上設有均布的直徑為5mm的透水孔。
說明書
一種難降解有機廢水的處理方法和裝置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工業(yè)廢水處理的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難降解有機廢水的處理方法和裝置。
背景技術
印染、化工、制藥等工業(yè)廢水難處理眾所周知,目前工程界開始應用臭氧、芬頓等高級氧化的技術,利用其強氧化性在去除廢水中一部分有機物的同時改善廢水的可生化性,后續(xù)采用生物處理,以提高廢水中有機物的去除效率;或?qū)⒊粞、芬頓等用于二級生化出水的深度處理,以進一步去除難以生化降解的有機物。但在實際應用中,許多工業(yè)廢水由于含有的有機物質(zhì)成分復雜,采用上述高級氧化技術往往亦難以獲得良效。從理論上分析,對于這類處理難度更高的難降解有機工業(yè)廢水,只能采用氧化效率更高的濕式氧化、超臨界氧化等方法,但這類方法由于裝備操作復雜、難以大中型化、投資及運行成本高等限制性因素,使其難以推向工程實踐;钚蕴课郊夹g是去除廢水中有機物公認的有效技術,對于廢水中難降解有機物去除具有良好的廣譜性,但吸附飽和以及再生費用高是其應用中最大的障礙。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難降解有機廢水的處理方法,實現(xiàn)對難降解有機廢水的處理,顆;钚蕴磕軌蛟蛔陨驮偕。
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難降解有機廢水的處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將難降解有機廢水注入活性炭自生——再生反應器,所述活性炭自生——再生反應器內(nèi)裝填顆;钚蕴课酱;
(2)投加過氧化氫溶液,密閉活性炭自生——再生反應器,升溫至150~200℃,反應5~7h;
(3)反應完畢,將處理后的廢水排出。
作為本發(fā)明一種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所述過氧化氫溶液的質(zhì)量濃度為30%,投量為2~4mL/(L廢水)。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另一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實現(xiàn)上述難降解有機廢水的處理方法的裝置,能夠用于難降解有機廢水的處理,實現(xiàn)顆;钚蕴康脑蛔陨霸偕,結構簡單,運行成本低。
本發(fā)明解決這一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難降解有機廢水的處理裝置,包括廢水輸送管、投料池和活性炭自生——再生反應器,所述廢水輸送管與活性炭自生——再生反應器的上部連通,所述投料池通過投料管與活性炭自生——再生反應器的上部連通、通過投料泵向活性炭自生——再生反應器中投料,所述活性炭自生——再生反應器通過加熱器進行加熱,活性炭自生——再生反應器內(nèi)部、靠近下部的位置從上自下依次設有顆;钚蕴课酱、礫石承托層和濾板,所述活性炭自生——再生反應器底部設有出水反沖管,所述自生——再生反應器上部設有釋氣管和溢流管。
作為本發(fā)明一種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所述活性炭自生——再生反應器頂部安裝有溫度傳感器、溫度報警器、壓力傳感器和壓力報警器。
作為本發(fā)明另一種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所述活性炭自生——再生反應器的側壁設有填料孔,所述填料孔的位置與活性炭自生——再生反應器中的顆粒活性炭吸附床和礫石承托層的位置相對應。
作為本發(fā)明另一種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所述溢流管與活性炭自生——再生反應器連通的位置設置于廢水輸送管和投料管以下,所述釋氣管設置于溢流管以上的位置。
作為本發(fā)明另一種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溢流管的出水口下方設有溢流液承接池。
作為本發(fā)明另一種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所述投料管與廢水輸送管直接連通,所述廢水輸送管上、與投料管連通的位置兩側分別安裝有第一控制閥和第二控制閥。
作為本發(fā)明另一種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所述出水反沖管為三通管結構,出水反沖管分別與活性炭自生——再生反應器、排水管和反沖進水管連通。
作為本發(fā)明另一種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述顆;钚蕴课酱驳暮穸葹0.8~1.0m,活性炭粒徑為1.5~1.8mm礫石承托層的厚度為0.15~0.2m,礫石粒徑為10~15mm,所述濾板上設有均布的直徑為5mm的透水孔。
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的難降解有機廢水的處理方法,先利用顆粒活性炭對難降解有機廢水中的難降解有機物進行吸附,再通過活性炭自生——再生反應器內(nèi)部過氧化氫的濕式氧化和水熱炭化的雙重作用,實現(xiàn)顆;钚蕴康淖陨驮偕瑢㈦y降解的有機物轉化為能夠作為資源利用的活性炭。該處理方法一方面實現(xiàn)了對難降解有機廢水的處理,另一方面使得顆;钚蕴磕軌蛟蛔陨驮偕,從而降低了難降解有機廢水處理的成本。
本發(fā)明的難降解有機廢水的處理裝置,在活性炭自生——再生反應器中利用顆;钚蕴课酱矊U水中的難降解有機物進行吸附,在投料池中配制過氧化氫溶液,再將過氧化氫溶液轉移至活性炭自生——再生反應器中,密閉活性炭自生——再生反應器并升溫反應,在過氧化氫的濕式氧化反應和水熱炭化的雙重作用實現(xiàn)顆;钚蕴康脑蛔陨驮偕瑥亩鴮㈦y降解有機物轉化成顆;钚蕴窟M行再利用,實現(xiàn)了對廢水中難降解有機物的處理。本發(fā)明的裝置結構簡單,能夠中大型化推廣應用,操作簡便,易于控制,運行成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