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日:2022.05.31
申請日:2021.12.20
分類號:E03F5/22(2006.01)I;E03F7/00(2006.01)I;B08B9/032(2006.01)I;F04B15/02(2006.01)I;F04B23/04(2006.01)I;F04B51/00(2006.01)I
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一體化污水提升泵站,旨在解決現有技術中污水提升泵站排出污水效果不徹底,內部清洗困難的不足,本發(fā)明通過以下技術手段解決上述技術問題,包括:泵站殼,作為一體化污水提升泵站的基礎;泵底,設置在泵站殼的底部;潛污泵組,設置在泵站殼的內部,用于將污水從泵站殼底部抽出;潛污泵組包括大潛污泵和小潛污泵;檢測控制模塊,用于監(jiān)測泵站殼內部污水的水位;其中,檢測控制模塊通過監(jiān)測泵站殼內部污水的水位進行控制大潛污泵和小潛污泵的工作,當污水量較多時,檢測控制模塊控制大潛污泵進行工作,當污水量較少時,檢測控制模塊控制小潛污泵進行工作,使得泵站殼內的污水能夠及時的排出且更加徹底。
權利要求書
1.一種一體化污水提升泵站,其特征是,包括:泵站殼(1),作為一體化污水提升泵站的基礎;泵底(2),設置在所述泵站殼(1)的底部;泵組(3),設置在所述泵站殼(1)的內部,用于將污水從所述泵站殼(1)底部抽出;所述泵組(3)包括大泵(31)和小泵(32);檢測控制模塊,用于監(jiān)測所述泵站殼(1)內部污水的水位;其中,所述檢測控制模塊通過監(jiān)測泵站殼(1)內部污水的水位進行控制所述大泵(31)和小泵(32)的工作。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體化污水提升泵站,其特征是,所述泵站殼(1)內設置有一出水管(11),所述大泵(31)通過一大管路(311)與所述出水管(11)進行連接,所述小泵(32)通過一小管路(321)與所述出水管(11)連接;所述小管路(321)上連接有一環(huán)形沖洗管(322)。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體化污水提升泵站,其特征是,所述泵底(2)的底部設置成倒錐形。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一體化污水提升泵站,其特征是,所述小管路(321)和所述大管路(311)上設置有用于防止污水回流的止回閥(33)。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體化污水提升泵站,其特征是,所述泵底(2)上設置有一分液盤(4),所述分液盤(4)的圓周方向上設置有分液壁(41),所述分液壁(41)的圓周方向設置有穿槽(411);所述分液盤(4)的上設置有一導污扇(42),所述導污扇(42)與一轉軸(5)連接,所述導污扇(42)的扇葉(421)為圓弧形,所述扇葉(421)與所述分液盤(4)的底壁相接觸。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體化污水提升泵站,其特征是,所述小泵(32)設置在所述分液盤(4)內,所述分液盤(4)與所述泵底(2)的側壁配合形成環(huán)狀導污槽(22),所述大泵設置在所述環(huán)狀導污槽(22)內。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體化污水提升泵站,其特征是,所述分液盤(4)的中心設置有一導液孔(44),所述分液盤(4)的底部與所述泵底(2)之間形成容污腔(21),所述轉軸(5)穿過所述導液孔(44)延伸至容污腔(21),所述容污腔(21)內設置一攪拌槳(6),所述攪拌槳(6)通過所述轉軸(5)的帶動進行轉動。
8.根據權利要求5或6或7所述的一體化污水提升泵站,其特征是,所述分液盤(4)的底壁從中心向圓周方向的高度逐漸減小。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體化污水提升泵站,其特征是,所述攪拌槳(6)包括:中心套(61),套設在所述轉軸(5)上,所述中心套(61)與所述轉軸(5)兩者可進行相對的轉動;槳葉(62),所述槳葉(62)均勻設置在所述中心套(61)的圓周方向,所述槳葉(62)靠近所述中心套(61)的端面上設置有圓孔(621),所述轉軸(5)上設置有與所述圓孔(621)對應的銷孔(51),所述銷孔(51)內設置有彈簧(52)和銷釘(53);其中,所述彈簧(52)的兩端分別抵接在銷孔(51)的底面和銷釘(53),使得所述攪拌槳(6)通過銷釘(53)的連接作用能夠隨著轉軸(5)進行轉動。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一體化污水提升泵站,其特征是,所述槳葉(62)可轉動的設置在所述中心套(61)內,所述槳葉(62)靠近所述中心套(61)的一端的圓周方向設置有第一傳動齒輪(622),所述轉軸(5)在所述中心套(61)內的圓周方向設置有轉動環(huán)(54),所述轉動環(huán)(54)的圓周方向上設置有第二傳動齒輪(541),所述第一傳動齒輪(622)和第二傳動齒輪(541)相嚙合。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克服了上述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種一體化污水提升泵站,它能解決現有技術中泵體內壁的清理能力差、底部積水、雜質、污垢、污泥聚集難以清理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一體化污水提升泵站,其特征是,包括:泵站殼,作為一體化污水提升泵站的基礎;泵底,設置在所述泵站殼的底部;泵組,設置在所述泵站殼的內部,用于將污水從所述泵站殼底部抽出;所述泵組包括大泵和小泵;檢測控制模塊,用于監(jiān)測泵站殼內部污水的水位;其中,所述檢測控制模塊通過監(jiān)測泵站殼內部污水的水位進行控制所述大泵和小泵的工作。
本發(fā)明通過在泵站殼內設置大泵和小泵,通過大泵和小泵之間的配合使得能夠通過監(jiān)測控制模塊監(jiān)測泵站殼內水位的高低,來進行控制大泵和小泵工作狀態(tài),當污水量較多時,檢測控制模塊控制大泵進行工作,當污水量較少時,檢測控制模塊控制小泵進行工作,使得泵站殼內的污水能夠及時的排出;且通過小泵的排污功能,能夠使得小泵將污水清理的更加的徹底。
作為優(yōu)選,所述泵站殼內設置有一出水管,所述大泵通過一大管路與所述出水管進行連接,所述小泵通過一小管路與所述出水管連接;所述小管路上連接有一環(huán)形沖洗管。
設置環(huán)形沖洗管能夠對泵站殼內的污水進行二次利用,利用污水從環(huán)形沖洗管沖出對泵站殼的側壁進行清理。
作為優(yōu)選,所述泵底的底部設置成倒錐形。
將泵底的底部設置成倒錐形,方便污水的匯集,使得污水能夠方便的排出。
作為優(yōu)選,所述小管路和所述大管路上設置有用于防止污水回流的止回閥。
在大管路和小管路上設置止回閥,防止在將污水排出時污水從其他的水管進行倒流。
作為優(yōu)選,所述泵底上設置有一分液盤,所述分液盤的圓周方向上設置有分液壁,所述分液壁的圓周方向設置有穿槽;所述分液盤的上設置有一導污扇,所述導污扇與一轉軸連接,所述導污扇的扇葉為圓弧形,所述扇葉與所述分液盤的底壁相接觸。
為了使得能夠將污水進行初步的分離,使得重量較重的污泥和污水能夠分開,設置排污扇,扇葉與分液盤的底壁相接觸,使得導污扇在工作的時候能夠通過扇葉將分液盤底壁的污泥進行及時的刮除,同時通過圓弧形扇葉的作用將污泥向分液盤的圓周方向掃動,使得污泥集中在分液壁的外圍;使得底部的污泥得到更好的清理。
作為優(yōu)選,所述小泵設置在所述分液盤內,所述分液盤與所述泵底的側壁配合形成環(huán)狀導污槽,所述大泵設置在所述環(huán)狀導污槽內。
通過導污扇的作用使得污泥與廢水進行初步的分離,使得分液盤內的污水較為清潔,通過重力的作用污泥會聚集在環(huán)狀導污槽內,而較為趕緊的污水則在分液盤內,通過大泵和小泵的分工作用,大泵用于污泥含量較高的污水排出,而小泵用于分液盤內污水的排出,提高污水排出的效率;同時由于環(huán)形沖洗管是與小泵相連接,使得小泵通過抽取分液盤內較為干凈的污水,能夠使得環(huán)形沖洗管沖洗泵站殼側壁更加的干凈。
作為優(yōu)選,所述分液盤的中心設置有一導液孔,所述分液盤的底部與所述泵底之間形成容污腔,所述轉軸穿過所述導液孔延伸至容污腔,所述容污腔內設置一攪拌槳,所述攪拌槳通過所述轉軸的帶動進行轉動。
通過攪拌槳的轉動能夠攪動容污腔內的污泥,使得容污腔內的污泥不會沉積在容污腔內,使得容污腔內的污泥能夠從大泵排出。
作為優(yōu)選,所述分液盤的底壁從中心向圓周方向的高度逐漸減小。
設置分液盤的底壁從中心向圓周方向的高度逐漸減小,使得污泥通過重力的作用能夠更加容易的從分液盤向圓周方向排出。
作為優(yōu)選,所述攪拌槳包括:中心套,套設在所述轉軸上,所述中心套與所述轉軸兩者可進行相對的轉動;槳葉,所述槳葉均勻設置在所述中心套的圓周方向,所述槳葉靠近所述中心套的端面上設置有圓孔,所述轉軸上設置有與所述圓孔對應的銷孔,所述銷孔內設置有彈簧和銷釘;其中,所述彈簧的兩端分別抵接在銷孔的底面和銷釘,使得所述攪拌槳通過銷釘的連接作用能夠隨著轉軸進行轉動。
當污泥的密度達到一定的程度時,會阻止攪拌槳的運轉,為了防止攪拌槳在污泥阻力的作用下發(fā)生變形或折斷,將攪拌槳設置成中心套和槳葉,當槳葉所受到較大的阻力時,會使得銷釘向銷孔內進行收縮,使得中心套與轉軸之間發(fā)生相對的轉動,進而防止槳葉被折斷。
作為優(yōu)選,所述槳葉可轉動的設置在所述中心套內,所述槳葉靠近所述中心套的一端的圓周方向設置有第一傳動齒輪,所述轉軸在所述中心套內的圓周方向設置有轉動環(huán),所述轉動環(huán)的圓周方向上設置有第二傳動齒輪,所述第一傳動齒輪和第二傳動齒輪相嚙合。
當槳葉由于污泥的阻力使得槳葉不能夠發(fā)生轉動時,中心套與轉軸之間會發(fā)生轉動,當中心套與轉軸之間發(fā)生相對轉動時,第一轉動齒輪隨著轉軸的轉動可以帶動第二轉動齒輪進行轉動,第二齒輪的轉動使得槳葉發(fā)生轉動,槳葉的轉動可以對污泥進行攪拌,減小污泥的阻力,使得銷釘抵接在圓孔內的力大于污泥對槳葉的阻力,使得轉軸能夠重新帶動轉動套進行轉動。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1)能夠根據污水的量控制泵組的工作狀態(tài),使得污水能夠更好的清理;(2)將污水與含有較多污泥分離,使得所述提高污水的排放效率;(3)利用污水對泵站殼的內壁進行清理,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
(發(fā)明人:顏土富;應榮軍;樓其鋒;陳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