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日2014.01.16
公開(公告)日2015.07.22
IPC分類號C02F1/40
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含油廢水處理裝置及方法,包括:進水管閥、出水管閥、進水擋板、出水擋板、進水區(qū)布水格柵、出水區(qū)布水格柵、第一斜板組、第二斜板組、收油管、排油管、排泥管閥;第一斜板組和第二斜板組對角或平行設置在廢水處理裝置中間;進水管和出水管分別對應一組斜板設置在裝置側壁,進、出水管閥分別設置在進、出水管上;進、出水擋板分別設置在進、出水管口;進水區(qū)布水格柵設置在進水管下部、側壁和第一斜板組之間;出水區(qū)布水格柵設置在出水管下部、側壁和第二斜板組之間;排油管設置在裝置上部,排油管外套吸油管;排泥管設置在裝置下部。本發(fā)明采用雙向斜板雙向交替進出水斜板除油裝置可以解決堵塞問題且占地小和處理效率高。
權利要求書
1.一種含油廢水處理裝置,包括:進水管閥、出水管閥、進水擋板、出水擋 板、進水區(qū)布水格柵、出水區(qū)布水格柵、第一斜板組、第二斜板組、收油管、 排油管、排泥管閥,其特征在于:
第一斜板組、第二斜板組為兩組斜板,第一斜板組和第二斜板組對角或平行 設置在廢水處理裝置中間;
進水管和出水管分別對應一組斜板設置在裝置側壁,進、出水管閥分別設置 在進、出水管上;進、出水擋板分別設置在進、出水管口;進水區(qū)布水格柵設 置在進水管下部、側壁和第一斜板組之間;出水區(qū)布水格柵設置在出水管下部、 側壁和第二斜板組之間;
排油管設置在裝置上部,排油管外套吸油管;排泥管設置在裝置下部;
設置有進水管的側壁與斜板形成的空間為進水區(qū),設置有出水管的側壁與斜 板形成的空間為出水區(qū),第一斜板組、第二斜板組的上部空間為收油區(qū),第一 斜板組、第二斜板組的下部空間為排泥區(qū)。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含油廢水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
斜板的板面與水平線之間的角度為50~70°;
兩組斜板中相鄰斜板的凈板距50mm~150mm。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含油廢水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
進、出水管距離水面300mm~500mm。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含油廢水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
進水擋板和出水擋板為四分之一圓弧形擋板。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含油廢水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
進水區(qū)布水格柵和出水區(qū)布水格柵為玻璃鋼制網格;第一斜板組和第二斜板 組采用玻璃鋼材質;收油管為鋼材質;進、出水擋板為鋼材質。
6.一種采用如權利要求1~5之一所述的含油廢水處理裝置的含油廢水處理方 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含油廢水由一端進水,經進水區(qū)布水格柵從第一斜板組底部進水,頂部出水 流進第二斜板組頂部,再從其底部出水經出水區(qū)布水格柵后由另一端出水,完 成第一個處理過程;經處理一段時間后,改變進出水方向,反方向進行處理完 成第二個處理過程;兩個處理過程交替進行。
說明書
一種含油廢水處理裝置及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含油廢水處理領域,更進一步說,是涉及一種含油廢水處理裝 置及方法。
背景技術
含油廢水處理中,平流隔油池和斜板隔油池是常用的處理工藝。平流隔油 池是利用池子長度去除上浮的水中油和下沉的懸浮物。斜板隔油池(是在池中 設置單向斜板組利用增加的斜板面積去除上浮的水中油和下沉的懸浮物),斜板 隔油池占地面積僅為平流隔油池的1/3~1/5,有資料介紹在廢水溫度30℃,廢 水比重為0.996,油的比重為0.9的條件下,對于直徑為60~90μ的油珠,斜板 隔油池的去除率為94%,而平流隔油池為64%,對于直徑90~120μ的油珠,斜 板隔油池的去除率為100%,而平流隔油池為75%。在處理工藝中,平流隔油池 管理和操作及檢修方便,被普遍采用,但占地很大、空氣污染比較嚴重。斜板 隔油池由于是單向斜板組,如果水流由上向下通過斜板只是有利于板上的污泥 脫落,但不利于水中的油珠上浮,如果水流由下向上通過斜板只是有利于水中 油珠上浮,但不利于板上的污泥脫落,存在容易堵塞問題,常規(guī)的斜板隔油池 由于堵塞問題檢修周期很短,不易發(fā)揮其優(yōu)勢。
從理論上講,斜板隔油池是根據(jù)哈真的“淺層沉淀”原理設計的。理想狀 態(tài)下:L/H=V/Uo,L-----一個池子的長度,H-----池子的深度, V-----水平流速,Uo-----水中顆粒物的沉淀速度,如果把H分成3層,每層為H/3, 在Uo和V不變的條件下,只需L/3就可以將Uo的顆粒去除。簡單的說池體越 淺,膠體顆粒的沉降距離越短,沉淀效果越好,斜板就是在不增加池體面積的 情況下,增加沉淀面積。
發(fā)明內容
為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出現(xiàn)的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含油廢水處理裝置及方 法。采用雙向斜板雙向交替進出水斜板除油裝置既可以解決堵塞問題又可以發(fā) 揮其占地小和處理效率高的優(yōu)勢。
本發(fā)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種含油廢水處理裝置。
包括:進水管閥、出水管閥、進水擋板、出水擋板、進水區(qū)布水格柵、出水 區(qū)布水格柵、第一斜板組、第二斜板組、收油管、排油管、排泥管閥;
第一斜板組、第二斜板組為兩組斜板,第一斜板組和第二斜板組對角或平行 設置在廢水處理裝置中間;
進水管和出水管分別對應一組斜板設置在裝置側壁,進、出水管閥分別設置 在進、出水管上;進、出水擋板分別設置在進、出水管口;進水區(qū)布水格柵設 置在進水管下部、側壁和第一斜板組之間;出水區(qū)布水格柵設置在出水管下部、 側壁和第二斜板組之間;
排油管設置在裝置上部,排油管外套吸油管;排泥管設置在裝置下部;
設置有進水管的側壁與斜板形成的空間為進水區(qū),設置有出水管的側壁與斜 板形成的空間為出水區(qū),第一斜板組、第二斜板組的上部空間為收油區(qū),第一 斜板組、第二斜板組的下部空間為排泥區(qū)。
收油管和排油管設置在收油區(qū)水面,可排至污油罐。排泥口和排泥管及排 泥閥設置在排泥區(qū)底部,外部連接排泥泵,根據(jù)實際情況排泥區(qū)可增加水力吹 掃管。
其中,優(yōu)選:
斜板的板面與水平線之間的角度為50~70°;
兩組斜板中相鄰斜板的凈板距50mm~150mm;
進、出水管距離水面300mm~500mm;
進水擋板和出水擋板為四分之一圓弧形擋板。
進水區(qū)布水格柵和出水區(qū)布水格柵為玻璃鋼制網格;第一斜板組和第二斜板 組采用玻璃鋼材質;收油管為鋼材質;進、出水擋板為鋼材質。
本發(fā)明的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種含油廢水處理方法。
包括:
含油廢水由一端進水,經進水區(qū)布水格柵從第一斜板組底部進水,頂部出水 流進第二斜板組頂部,再從其底部出水經出水區(qū)布水格柵后由另一端出水,完 成第一個處理過程;經處理一段時間后,改變進出水方向,反方向進行處理完 成第二個處理過程;兩個處理過程交替進行。
本發(fā)明具體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本發(fā)明的含油廢水處理裝置包括對角布置斜板組和平行布置斜板組、進出 水區(qū)、布水格柵、排泥區(qū)、收油區(qū)。
含油廢水處理過程如下:
含油廢水從進水管閥進入處理裝置,經導流板改變水流方向和消除水力動 能向下流入,這時廢水中會有部分可上浮的油珠上浮至收油區(qū),進水擋板上的 沉積泥自動脫落和減少收油區(qū)水面波動,有利于收油,廢水經進水區(qū)布水格柵 由下而上流進第一斜板組,在此過程中,水中的油珠浮力方向與水流作用力方 向相同,油珠會加速上浮和相互碰撞形成大油珠,在接觸到斜板時形成更大的 油珠,浮力變大的油珠通過板間上浮到收油區(qū),在此過程中,水中的懸浮顆粒 的重力與水流作用力方向相反,當大顆粒重力大于水流作用力時就會沉積到第 一斜板組上,第一斜板組上的泥沉積到一定厚度時,在重力的作用下脫離第一 斜板組滑到排泥區(qū),由于泥的運動方向和水流方向是逆向,會使沉積泥脫落有 阻力,沉積泥長時間不脫落就會堵塞斜板通道,使過水面積減少,廢水由第一 斜板組流出流進第二斜板組,在此過程中和在第一斜板組的過程中正好相反, 水流和油珠上浮是逆向流,對油珠的上浮產生阻力,水流和泥的沉降是同向流, 水流的作用力加上泥的自身重力使得斜板上的泥易于脫落沉入排泥區(qū),廢水經 出水區(qū)布水格柵流入收水區(qū),經過第一斜板組和第二斜板組處理后的廢水中還 會有少量油珠上浮至收油區(qū),處理后的廢水經出水管閥流出,完成一個處理過 程,運轉一定時間后,切換進出水方向,原來的出水口改為進水口,原來的進 水口改為出水口,廢水由進水管閥流入,進入進水區(qū)(原出水區(qū)),經布水 格柵流進第二斜板組,第二斜板組出水流入第一斜板組,第一斜板組出水經布 水格柵進入收水區(qū),處理后的廢水經出水管閥(原進水管閥)流出,完成第二 個處理過程。
本發(fā)明有如下效果:
(1)油和泥從廢水中分離出來,為后續(xù)處理工藝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2)斜板填料提高了與水接觸的比表面積,提高水中油和懸浮物的去除率;
(3)減少了處理裝置的占地面積;
(4)交替改變進出水方向可使斜板上沉積的泥在其重力和水流作用方向相 同時迅速滑向底部排泥區(qū),解決了斜板堵塞的問題;
(5)當水流方向和油的上浮力相同時會加速小油珠上浮相互碰撞形成大的 油珠從水中分離;
(6)本處理裝置為一個處理單元,根據(jù)水質水量可選用多個處理單元串聯(lián) 或并聯(lián)組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