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日:2022.03.01
申請日:2021.06.25
分類號:B01F25/50(2022.01)I;C02F1/52(2006.01)I
摘要
多級水力循環(huán)混合分離裝置,屬于水處理設備技術領域。水體加速裝置與入口相連接,沿水體的流動方向,其內徑的至少一部分發(fā)生減小;上行導向管與主體形成混合空間,其進水端對應水體加速裝置的出水端設置,上行導向管與水體加速裝置之間設置有缺口;內污泥回流管位于沉淀空間內,其入口端朝向沉淀空間的底部,其出口端與水體加速裝置的內部空間連通。本發(fā)明的水體加速裝置能提升水體的流速,而無需設置額外的輔助動力裝置,混合空間與上行導向管內部連通形成循環(huán),提升藥劑與污水的混合效果,內污泥回流管使沉淀空間內熟化后的污泥絮體進入到水體加速裝置內,進行二次利用,有效提升凈化效率。
權利要求書
1.多級水力循環(huán)混合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體(1),設有入口(2)和出口(28),內部設置有混合空間(9),所述混合空間(9)的下方設置有沉淀空間(21);水體加速裝置,與所述入口(2)相連接,沿水體的流動方向,所述水體加速裝置的內徑的至少一部分發(fā)生減小;上行導向管(6),設置在所述主體(1)內側,所述上行導向管(6)與所述主體(1)形成所述混合空間(9),所述上行導向管(6)的進水端對應所述水體加速裝置的出水端設置,所述上行導向管(6)與所述水體加速裝置相對應的一端設置有缺口(4);內污泥回流管(20),位于所述沉淀空間(21)內,所述內污泥回流管(20)的入口端朝向所述沉淀空間(21)的底部,所述內污泥回流管(20)的出口端與所述水體加速裝置的內部空間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級水力循環(huán)混合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體加速裝置包括:噴管(5),沿水體的流動方向,所述噴管(5)的至少一部分呈錐形設置;上行導向管(6)罩扣在所述噴管(5)上方,所述上行導向管(6)與所述噴管(5)之間形成所述缺口(4)。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多級水力循環(huán)混合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一隔板(27),設置在主體(1)內,所述第一隔板(27)將主體(1)的內部空間分隔為所述混合空間(9)和所述沉淀空間(21),所述混合空間(9)和所述沉淀空間(21)通過第一過水通道(23)進行連通。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多級水力循環(huán)混合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沿高度方向,所述第一隔板(27)的頂端發(fā)生遠離所述噴管(5)的傾斜。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多級水力循環(huán)混合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導向管(6)靠近所述噴管(5)的一端設置有擋件(8),所述擋件(8)的內徑大于所述噴管(5)的內徑。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多級水力循環(huán)混合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下行導向管(26),設置在所述第一過水通道(23)中,并設置在所述噴管(5)與所述擋件(8)之間,所述下行導向管(26)與所述擋件(8)形成第二過水通道,所述下行導向管(26)與所述噴管(5)形成第三過水通道,所述第一隔板(27)的底端與所述下行導向管(26)相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多級水力循環(huán)混合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過水通道的出口處設有用于將從下行導向管(26)導出的水體進行擴散的導向板(19)。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多級水力循環(huán)混合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二隔板(17),設置在主體(1)內,所述第二隔板(17)、所述第一隔板(27)和所述主體(1)之間形成收水空間(16),所述收水空間(16)通過開口(7)與所述沉淀空間(21)連通。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多級水力循環(huán)混合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布水板(18),位于所述收水空間(16)內,且所述布水板(18)位于所述開口(7)沿所述收水空間(16)內的水體流動方向上。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多級水力循環(huán)混合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水空間(16)頂部均勻設置多個第一收集管(13),所述出口(28)與第二收集管(15)連通,所述第二收集管(15)與至少兩個所述第一收集管(13)連通。
11.根據權利要求8-10任一所述的多級水力循環(huán)混合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板(17)傾斜設置,所述導向板(19)朝向所述第二隔板(17)的一端設置有朝向所述第二隔板(17)延伸的傾斜段,所述傾斜段與所述第二隔板(17)之間呈銳角或直角設置。
1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級水力循環(huán)混合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內污泥回流管(20)的出口端伸入所述水體加速裝置,并位于所述水體加速裝置內徑減小的部分。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多級水力循環(huán)混合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排泥管(24),所述排泥管(24)的入口端朝向所述沉淀空間(21)底部,所述排泥管(24)的出口端伸出所述主體(1)。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多級水力循環(huán)混合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外污泥回流管(22),所述外污泥回流管(22)的入口端伸出所述主體(1)并適于連通污泥儲藏設備,所述外污泥回流管(22)的出口端與所述水體加速裝置的內部空間連通。
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多級水力循環(huán)混合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排空管(25),將沉淀空間(21)底部與主體(1)外連通,且所述排空管(25)的入口位于所述沉淀空間(21)底部的最低位置。
1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級水力循環(huán)混合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導向管(6)的軸向斷面面積與所述混合空間(9)的軸向斷面面積的比值為(0.01-0.05)。
1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級水力循環(huán)混合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體(1)位于所述上行導向管(6)的上方設置有頂板,所述上行導向管(6)的出水端朝向所述主體(1)的頂板設置。
1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級水力循環(huán)混合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導向管(6)的出水端沿水體的流動方向呈擴散狀。
19.根據權利要求18所述的多級水力循環(huán)混合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導向管(6)在出水端的管壁上設有多個通孔。
20.根據權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多級水力循環(huán)混合分離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導向管(6)的出水端設有翼板(29),所述翼板(29)與所述上行導向管(6)的側壁呈銳角設置。
發(fā)明內容
因此,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的混合器需要設置水泵、旋轉電機或輔助動力裝置而導致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同時污泥自身的使用效率較低的缺陷,從而提供一種多級水力循環(huán)混合分離裝置。
本發(fā)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多級水力循環(huán)混合分離裝置,包括:
主體,設有入口和出口,內部設置有混合空間,所述混合空間的下方設置有沉淀空間;
水體加速裝置,與所述入口相連接,沿水體的流動方向,所述水體加速裝置的內徑的至少一部分發(fā)生減;
上行導向管,設置在所述主體內側,所述上行導向管與所述主體形成所述混合空間,所述上行導向管的進水端對應所述水體加速裝置的出水端設置,所述上行導向管與所述水體加速裝置相對應的一端設置有缺口;
內污泥回流管,位于所述沉淀空間內,所述內污泥回流管的入口端朝向所述沉淀空間的底部,所述內污泥回流管的出口端與所述水體加速裝置的內部空間連通。
可選地,所述水體加速裝置包括:噴管,沿水體的流動方向,所述噴管的至少一部分呈錐形設置;上行導向管罩扣在所述噴管上方,所述上行導向管與所述噴管之間形成所述缺口。
可選地,還包括:第一隔板,設置在主體內,所述第一隔板將主體的內部空間分隔為所述混合空間和所述沉淀空間,所述混合空間和所述沉淀空間通過第一過水通道進行連通。
可選地,沿高度方向,所述第一隔板的頂端發(fā)生遠離所述噴管的傾斜。
可選地,所述上行導向管靠近所述噴管的一端設置有擋件,所述擋件的內徑大于所述噴管的內徑。
可選地,還包括:
下行導向管,設置在所述第一過水通道中,并設置在所述噴管與所述擋件之間,所述下行導向管與所述擋件形成第二過水通道,所述下行導向管與所述噴管形成第三過水通道,所述第一隔板的底端與所述下行導向管相連接。
可選地,所述第三過水通道的出口處設有用于將從下行導向管導出的水體進行擴散的導向板。
可選地,還包括:第二隔板,設置在主體內,所述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主體之間形成收水空間,所述收水空間通過開口與所述沉淀空間連通。
可選地,還包括:布水板,位于所述收水空間內,且所述布水板位于所述開口沿所述收水空間內的水體流動方向上。
可選地,所述收水空間頂部均勻設置多個第一收集管,所述出口與第二收集管連通,所述第二收集管與至少兩個所述第一收集管連通。
可選地,所述第二隔板傾斜設置,所述導向板朝向所述第二隔板的一端設置有朝向所述第二隔板延伸的傾斜段,所述傾斜段與所述第二隔板之間呈銳角或直角設置。
可選地,所述內污泥回流管的出口端伸入所述水體加速裝置,并位于所述水體加速裝置內徑減小的部分。
可選地,還包括:排泥管,所述排泥管的入口端朝向所述沉淀空間底部,所述排泥管的出口端伸出所述主體。
可選地,還包括:外污泥回流管,所述外污泥回流管的入口端伸出所述主體并適于連通污泥儲藏設備,所述外污泥回流管的出口端與所述水體加速裝置的內部空間連通。
可選地,還包括:排空管,將沉淀空間底部與主體外連通,且所述排空管的入口位于所述沉淀空間底部的最低位置。
可選地,所述上行導向管的軸向斷面面積與所述混合空間的軸向斷面面積的比值為(0.01-0.05)。
可選地,所述主體位于所述上行導向管的上方設置有頂板,所述上行導向管的出水端朝向所述主體的頂板設置。
可選地,所述上行導向管的出水端沿水體的流動方向呈擴散狀。
可選地,所述上行導向管在出水端的管壁上設有多個通孔。
可選地,所述上行導向管的出水端設有翼板,所述翼板與所述上行導向管的側壁呈銳角設置。
本發(fā)明技術方案,具有如下優(yōu)點:
1.本發(fā)明提供的多級水力循環(huán)混合分離裝置,包括主體,設有入口和出口,內部設置有混合空間,所述混合空間的下方設置有沉淀空間;水體加速裝置,與所述入口相連接,沿水體的流動方向,所述水體加速裝置的內徑的至少一部分發(fā)生減;上行導向管,設置在所述主體內側,所述上行導向管與所述主體形成所述混合空間,所述上行導向管的進水端對應所述水體加速裝置的出水端設置,所述上行導向管與所述水體加速裝置相對應的一端設置有缺口;內污泥回流管,位于所述沉淀空間內,所述內污泥回流管的入口端朝向所述沉淀空間的底部,所述內污泥回流管的出口端與所述水體加速裝置的內部空間連通。
本發(fā)明通過設置水體加速裝置使污水與藥劑的混合水體由入口進入主體內,由于水體加速裝置的內徑有至少一部分發(fā)生減小,因此水體會在該處產生瞬間的流速加大,進一步提升水體的流速,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需要設置進氣等輔助動力裝置以帶動水體流動的方式,本發(fā)明通過水體加速裝置即可使水體流速滿足要求,無需設置額外的輔助動力裝置,可以減少能源消耗,并降低裝置的加工復雜性。
本發(fā)明的上行導向管與主體之間形成用于水體回流的混合空間,并通過在上行導向管與水體加速裝置相對應的一端設置缺口,使混合空間與上行導向管內部連通以形成循環(huán),通過水體在主體的循環(huán)使水體的運動軌跡更長,更有利于污水與藥劑的混合,而由于水體加速裝置通過內徑至少一部分發(fā)生減少使得其出口處水體流速加大,按照伯努利原理,水體加速裝置的出口處的水壓相對較低,在壓力作用下,水體通過混合空間回流,并從缺口處返回至上行導向管內以進行循環(huán),上述方案的組合可以實現(xiàn)污水與藥劑在整個裝置內部的循環(huán)流動,相比于現(xiàn)有技術通過設置擋板或水翼,以攔截擠壓的方式使水體發(fā)生循環(huán),本發(fā)明通過伯努利原理的壓力差使水體循環(huán)可以避免由擋板或水翼造成的阻力,降低水體流動所需的動力要求,且可以有效地增加藥劑與污水之間的作用時間,且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無需設置輔助動力裝置促進水體的流動。
本發(fā)明的內污泥回流管連通沉淀空間和水體加速裝置的內部空間,由于按照伯努利原理,水體加速裝置的出口處的水壓相對較低,此時沉淀空間內熟化后的污泥絮體在壓力作用下自發(fā)的進入內污泥回流管,進而在壓力帶動下進入到水體加速裝置內,以進行二次利用,由于熟化后的污泥絮體具有吸附和網捕的作用,因此其再次參與裝置內的循環(huán)過程,可以有效的去除原水膠體,增加凈化效果,并可以減少加藥量,同時,在循環(huán)過程中,殘留在污泥絮體內的藥劑可以與污水進行充分的反應,使殘留藥劑得到進一步的利用,同樣可以增加凈化效果,并減少加藥量,相較于現(xiàn)有技術中污泥僅沉降至混合器底部位置,而無法充分參與到凈化反應過程中,本發(fā)明通過設置內污泥回流管使污泥參與到循環(huán)過程,有效提升凈化效率,并可以減少加藥量,進而降低凈化成本,降低污泥處理難度。
2.本發(fā)明提供的多級水力循環(huán)混合分離裝置,所述水體加速裝置包括噴管,沿水體的流動方向,所述噴管的至少一部分呈錐形設置;上行導向管罩扣在所述噴管上方,所述上行導向管與所述噴管之間形成所述缺口。
本發(fā)明通過將噴管的至少一部分設置為錐形,使得噴管的內徑有至少一部分發(fā)生減小,進而使水體在該處產生瞬間的流速加大,進一步提升水體的流速,按照伯努利原理,此時噴管的出口處產生較低的水壓,此外設置為錐形可以具有導向作用,其相較于設置為直角形可以有效減小水體在該處撞擊產生的阻力,避免水體動力的流失。上行導向管與噴管之間形成缺口,由于噴管的出口處的水壓較低,因此混合空間內的水體在壓力作用下,會經由缺口返回至上行導向管內,以形成循環(huán),進而有效地增加藥劑與污水之間的作用時間。
3.本發(fā)明提供的多級水力循環(huán)混合分離裝置,還包括第一隔板,設置在主體內,所述第一隔板將主體的內部空間分隔為所述混合空間和所述沉淀空間,所述混合空間和所述沉淀空間通過第一過水通道進行連通。
本發(fā)明通過設置第一隔板將主體的內部空間分隔為混合空間和沉淀空間,并使混合空間和沉淀空間通過第一過水通道進行連通,避免混合空間內水體的循環(huán)流動對沉淀空間內的水體造成擾動,進而影響沉淀空間內污泥的沉淀過程。
4.本發(fā)明提供的多級水力循環(huán)混合分離裝置,沿高度方向,所述第一隔板的頂端發(fā)生遠離所述噴管的傾斜。
本發(fā)明的第一隔板傾斜設置,避免混合空間底部產生死角而堆積污泥或絮體,同時第一隔板設置為沿高度方向頂端發(fā)生遠離噴管的傾斜,使第一隔板具有導向作用,進而使混合空間內的污泥或絮體受導向的向噴管移動,以便于污泥或絮體在噴管處的低壓形成的壓力作用下,從缺口進入到上行導向管內進行循環(huán),利用污泥或絮體具有的吸附作用增強凈化效果。
5.本發(fā)明提供的多級水力循環(huán)混合分離裝置,所述上行導向管靠近所述噴管的一端設置有擋件,所述擋件的內徑大于所述噴管的內徑。
本發(fā)明通過設置擋件對第一過水通道起到遮擋作用,避免混合空間內的水體以及水體內的污泥或絮體直接由第一過水通道進入沉淀空間,而無法通過缺口進入上行導向管以進行循環(huán),通過設置擋件便于混合空間內的水體以及水體內的污泥或絮體進行循環(huán),增加凈化效果。
6.本發(fā)明提供的多級水力循環(huán)混合分離裝置,還包括下行導向管,設置在所述第一過水通道中,并設置在所述噴管與所述擋件之間,所述下行導向管與所述擋件形成第二過水通道,所述下行導向管與所述噴管形成第三過水通道,所述第一隔板的底端與所述下行導向管相連接。
本發(fā)明在第一過水通道中設置下行導向管,并使第一隔板的底端與下行導向管相連接,首先可以避免混合空間內的污泥或絮體受到第一隔板傾斜設置的導向作用而直接進入第一過水通道,進而進入沉淀空間,而無法通過缺口進入上行導向管以進行循環(huán),提升凈化效果,同時下行導向管還起到篩選作用,混合空間內的污泥或絮體受到噴管處的低壓形成的壓力作用而向上運動,進而進入第二過水通道內,由于污泥或絮體其自身體積不同,導致其質量的不同,因此體積較小、質量較輕的污泥或絮體在抽吸作用下繼續(xù)上行,進而通過缺口進入上行導向管內以進行循環(huán),而體積較大、質量較重的污泥或絮體在其自身的重力作用下進入第三過水通道,進而進入沉淀空間以進行沉淀。
此外下行導向管位于噴管與擋件之間,使擋件對下行導向管的入口起到遮擋作用,避免混合空間內的水體以及水體內的污泥或絮體直接由第一過水通道進入沉淀空間,而無法通過缺口進入上行導向管以進行循環(huán)。
7.本發(fā)明提供的多級水力循環(huán)混合分離裝置,所述第三過水通道的出口處設有用于將從下行導向管導出的水體進行擴散的導向板。
本發(fā)明通過設置導向板使下行導向管導出的水體向四周散發(fā)擴散,由于沉淀空間的斷面積更大,因此水體的流速會趨于平緩,有利于水體內污泥及絮體的沉降,增強水體的凈化效果。
8.本發(fā)明提供的多級水力循環(huán)混合分離裝置,還包括第二隔板,設置在主體內,所述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主體之間形成收水空間,所述收水空間通過開口與所述沉淀空間連通。
本發(fā)明通過設置收水空間以對沉淀空間內經過沉降凈化的水體進行收集,避免本裝置的出水帶有污泥或絮體,將收水空間設置在第一隔板和主體之間可以使主體內的空間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時可以避免沉淀空間內產生短流,導致出水帶有污泥或絮體。
此外收水空間通過開口與沉淀空間連通,該開口具有布水作用,使沉淀空間進入收水空間內的水體是等壓的、均勻的,進而使本裝置的出水是等壓的、均勻的,便于后續(xù)處理設備的運行。
9.本發(fā)明提供的多級水力循環(huán)混合分離裝置,還包括布水板,位于所述收水空間內,且所述布水板位于所述開口沿所述收水空間內的水體流動方向上。
本發(fā)明在收水空間內設置布水板,布水板與第二隔板之間的間隙,以及布水板與主體之間的間隙均可以起到布水作用,使經過布水板的水體是等壓的、均勻的,進而使本裝置的出水是等壓的、均勻的,便于后續(xù)處理設備的運行。
10.本發(fā)明提供的多級水力循環(huán)混合分離裝置,所述收水空間頂部均勻設置多個第一收集管,所述出口與第二收集管連通,所述第二收集管與至少兩個所述第一收集管連通。
本發(fā)明設置多個第一收集管以及第二收集管連通收水空間和出口,第二收集管對至少兩個第一收集管的出水起到收集作用,并對第一收集管的出水壓力起到均衡的作用,進而使得本裝置的出水是等壓的、均勻的,便于后續(xù)處理設備的運行。
11.本發(fā)明提供的多級水力循環(huán)混合分離裝置,所述第二隔板傾斜設置,所述導向板朝向所述第二隔板的一端設置有朝向所述第二隔板延伸的傾斜段,所述傾斜段與所述第二隔板之間呈銳角或直角設置。
本發(fā)明的導向板朝向第二隔板的一端設置有朝向第二隔板延伸的傾斜段,使得下行導向管導出的水體受傾斜段的導向而與第二隔板發(fā)生撞擊,并通過撞擊卸能,使水體的流動趨于平緩,有利于水體內污泥及絮體的沉降,增強水體的凈化效果。同時下行導向管導出的水體受傾斜段的導向形成上升發(fā)散,充分利用了主體內的空間,通過增加水體流動的高度距離,增加了沉淀的時間,進而增強沉淀效果。
12.本發(fā)明提供的多級水力循環(huán)混合分離裝置,所述內污泥回流管的出口端伸入所述水體加速裝置,并位于所述水體加速裝置內徑減小的部分。
本發(fā)明內污泥回流管的出口端位于水體加速裝置內徑減小的部分,可以防止進入水體加速裝置內的水體直接由內污泥回流管進入到沉淀空間內,影響本裝置的凈化效果。
13.本發(fā)明提供的多級水力循環(huán)混合分離裝置,還包括排泥管,所述排泥管的入口端朝向所述沉淀空間底部,所述排泥管的出口端伸出所述主體。
本發(fā)明通過設置排泥管將沉淀空間內沉降的污泥及絮體進行排出,避免污泥及絮體在沉淀空間內堆積而占用主體內的空間,影響本裝置的凈化效率。
14.本發(fā)明提供的多級水力循環(huán)混合分離裝置,還包括外污泥回流管,所述外污泥回流管的入口端伸出所述主體并適于連通污泥儲藏設備,所述外污泥回流管的出口端與所述水體加速裝置的內部空間連通。
本發(fā)明的外污泥回流管用于將污泥儲藏設備中可利用的、熟化后的污泥絮體受到水體加速裝置形成的低壓的壓力作用而導入到水體加速裝置內,以進行二次利用,由于熟化后的污泥絮體具有吸附和網捕的作用,因此其再次參與裝置內的循環(huán)過程,可以有效的去除原水膠體,增加凈化效果,并可以減少加藥量,同時,在循環(huán)過程中,殘留在污泥絮體內的藥劑可以與污水進行充分的反應,使殘留藥劑得到進一步的利用,同樣可以增加凈化效果,并減少加藥量,相較于現(xiàn)有技術中污泥僅沉降至混合器底部位置,而無法充分參與到凈化反應過程中,本發(fā)明通過設置外污泥回流管使污泥參與到循環(huán)過程,有效提升凈化效率,并可以減少加藥量,進而降低凈化成本,降低污泥處理難度。
15.本發(fā)明提供的多級水力循環(huán)混合分離裝置,還包括排空管,將沉淀空間底部與主體外連通,且所述排空管的入口位于所述沉淀空間底部的最低位置。
本發(fā)明通過設置排空管以對本裝置進行排空,防止污泥及絮體堆積占用主體的空間,并便于對本裝置的維護及清潔。
16.本發(fā)明提供的多級水力循環(huán)混合分離裝置,所述上行導向管的軸向斷面面積與所述混合空間的軸向斷面面積的比值為(0.01-0.05)。
本發(fā)明通過將上行導向管的軸向斷面面積與混合空間的軸向斷面面積的比值設置為(0.01-0.05),使得混合空間內的水體流速與上行導向管內的水體流速具有較大的差值,進而形成較高的梯值,增強污水與藥劑的混合效果。同時由于上行導向管內較高流速的水體進入到混合空間內驟然平緩,因此會導致在混合空間內產生微觀角度的內循環(huán)水力攪拌,促進分子間的混合接觸,進而增強污水與藥劑的混合效果,從而提升凈化效率。
17.本發(fā)明提供的多級水力循環(huán)混合分離裝置,所述主體位于所述上行導向管的上方設置有頂板,所述上行導向管的出水端朝向所述主體的頂板設置。
本發(fā)明上行導向管的出水端朝向主體的頂板設置,使上行導向管的出水與頂板發(fā)生撞擊,進而產生紊流攪動,促進污水與藥劑的混合,提升凈化效率。
18.本發(fā)明提供的多級水力循環(huán)混合分離裝置,所述上行導向管的出水端沿水體的流動方向呈擴散狀。
本發(fā)明上行導向管的出水端沿水體的流動方向呈擴散狀,便于上行導向管的出水擴散到混合空間內,使污水與藥劑在混合空間內進行充分的混合。
19.本發(fā)明提供的多級水力循環(huán)混合分離裝置,所述上行導向管在出水端的管壁上設有多個通孔。
本發(fā)明上行導向管的出水端設置多個用于出水的通孔,便于上行導向管的出水擴散到混合空間內,使污水與藥劑在混合空間內進行充分的混合同時水體在通孔處會產生紊流,進一步促進污水與藥劑的混合。
20.本發(fā)明提供的多級水力循環(huán)混合分離裝置,所述上行導向管的出水端設有翼板,所述翼板與所述上行導向管的側壁呈銳角設置。
本發(fā)明上行導向管的出水端設有翼板,上行導向管的出水流經翼板會產生紊流,從而促進污水與藥劑的混合。
(發(fā)明人:張嶄華;張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