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日2016.05.19
公開(公告)日2016.08.10
IPC分類號C02F3/32
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水生植物組合凈化污水處理廠尾水的方法,設置依次連通、且有高度差的處理池,首尾兩個處理池之間通過水泵相連,在各處理池中移栽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然后自最高位的處理池注入污水處理廠的尾水,尾水依次注滿各處理池,然后通過水泵控制尾水在處理池間的循環(huán)流動速率,尾水在處理池中循環(huán)處理數(shù)天,即完成凈化污水處理廠尾水。本發(fā)明將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組合起來凈化污水處理廠尾水,提高了對尾水的凈化效果,本發(fā)明能去除尾水中67~71%的總氮和63~77%的總磷。本發(fā)明可大幅降低污水處理廠尾水的氮、磷含量,減輕其對河流、湖泊的污染,也減輕了下一步再處理的凈化難度。
權利要求書
1.一種水生植物組合凈化污水處理廠尾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經(jīng)過下列步驟:
(1)設置3個依次連通、且高度差為15~25cm的處理池,處理池的深為1.2m;首尾兩個處理池之間通過水泵相連;
(2)在步驟(1)的各處理池中移栽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
(3)移栽完成后自最高位的處理池注入污水處理廠的尾水,尾水依次注滿各處理池,然后通過水泵控制尾水在處理池間的循環(huán)流動速率為0.1~0.2m3/h,尾水在處理池中循環(huán)處理70~90天,即完成凈化污水處理廠尾水。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生植物組合凈化污水處理廠尾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1)的依次連通是指在兩兩處理池之間設有直徑10cm的通孔,該通孔距高位處理池的池底距離為90cm。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生植物組合凈化污水處理廠尾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2)的移栽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是在各處理池底部鋪設10cm厚的珍珠巖,再在珍珠巖上均勻種植70~90株健康成熟的沉水植物和3組高度≥1.3m的不同品種的挺水植物,每組10株。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水生植物組合凈化污水處理廠尾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水植物為苦草。
5.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水生植物組合凈化污水處理廠尾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不同品種的挺水植物分別為再力花、海壽草和旱傘草。
說明書
一種水生植物組合凈化污水處理廠尾水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水生植物組合凈化污水處理廠尾水的方法,屬于環(huán)境保護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經(jīng)過污水處理廠處理的污水達到GB18918-2002《城鎮(zhèn)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中的一級A標,但主要富營養(yǎng)化指標的含量仍與《地表水環(huán)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V類水質標準有較大的差距,詳見下表。
(GB18918-2002)與(GB3838-2002)標準對比表(mg/L)
對比指標可以看出,即使經(jīng)過深度處理,實現(xiàn)達標排放的污水處理廠出水仍劣于V類水,仍然是河流、湖泊的污染源。因此,有必要對污水處理做一步改進,使其富營養(yǎng)化指標的含量得到大幅下降。
發(fā)明內(nèi)容
為解決污水處理廠尾水中富營養(yǎng)化指標氮、磷含量仍然過高于《地表水環(huán)境質量標準》的含量,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水生植物組合凈化污水處理廠尾水的方法,使尾水中的氮、磷得到進一步去除。
本發(fā)明通過下列技術方案實現(xiàn):一種水生植物組合凈化污水處理廠尾水的方法,經(jīng)過下列步驟:
(1)設置3個依次連通、且高度差為15~25cm的處理池,處理池的深為1.2m;首尾兩個處理池之間通過水泵相連;
(2)在步驟(1)的各處理池中移栽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
(3)移栽完成后自最高位的處理池注入污水處理廠的尾水,尾水依次注滿各處理池,然后通過水泵控制尾水在處理池間的循環(huán)流動速率為0.1~0.2m3/h,尾水在處理池中循環(huán)處理70~90天,即完成凈化污水處理廠尾水。
所述步驟(1)的依次連通是指在兩兩處理池之間設有直徑10cm的通孔,該通孔距高位處理池的池底距離為90cm。
所述步驟(2)的移栽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是在各處理池底部鋪設10cm厚的珍珠巖,再在珍珠巖上均勻種植70~90株健康成熟的沉水植物和3組高度≥1.3m的不同品種的挺水植物,每組10株。
所述沉水植物為苦草。
所述不同品種的挺水植物分別為再力花、海壽草和旱傘草。
本發(fā)明具備的優(yōu)點及效果:目前利用水生植物凈化污水,僅是單獨使用挺水植物或者沉水植物來凈化污染物,但凈化效果不明顯。本發(fā)明將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組合起來凈化污水處理廠尾水,提高了對尾水的凈化效果,本發(fā)明能去除尾水中67~71%的總氮和63~77%的總磷。本發(fā)明可大幅降低污水處理廠尾水的氮、磷含量,使其接近《地表水環(huán)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V類水質的氮、磷標準,減輕其對河流、湖泊的污染,也減輕了下一步再處理的凈化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