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三次采油技術在油田的廣泛應用,含油污水采出量增加,處理難度增大。三次采出水與常規(guī)水驅(qū)采出的含油污水相比較,不僅具有常規(guī)含油污水的水溫高、礦化度高、細菌含量大、殘存化學藥劑等特點,而且“三采”過程中聚合物的加入增加了含油污水黏度與乳化度,且其攜帶固體懸浮物能力強、油滴和固體顆粒上浮或下沉過程中受到的阻力大、對化學吸附劑的吸附損耗嚴重,不利于油田正常安全生產(chǎn)。目前,傳統(tǒng)污水處理方法由于自身的一些局限性,處理含聚污水的效果不太理想,污水處理領域亟需新技術的出現(xiàn)。
電絮凝是一種高效、清潔的水質(zhì)凈化技術,主要是在外部施加電場的作用下,陽極發(fā)生氧化反應,生成的陽離子溶于水后發(fā)生復雜的水解反應,生成氫氧化物及復雜的多核羥基配合物;陰極產(chǎn)生眾多直徑小、氣浮作用強的氫氣,在絮凝、氣浮、電解氧化還原的綜合作用下將污染物去除,使含油污水得到凈化。作為一種高效環(huán)保的水質(zhì)凈化技術,電絮凝結(jié)合了化學絮凝和電化學法進行污水處理的優(yōu)點,以其凈化徹底,且可以處理傳統(tǒng)方法無法去除的復雜污染物,引起眾多科研工作者的廣泛關注。
早在19世紀,英國首次報道了用電化學方法進行污水處理。20年后,美國又第一次使用新型鋁-鐵電極進行污水處理的探究。隨后1911年,在俄克拉荷馬州及加州建立起了相應的污泥處理設備。由于當時的技術不發(fā)達,極板消耗與能耗等問題限制了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直到1930年所有的污水凈化工廠都停止了此技術的應用。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fā)展,研究者在電能消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處理成本隨之減小,電絮凝再次成為一項具有競爭力的水處理技術。
電絮凝技術發(fā)展到現(xiàn)在,它不僅僅只適用于含油污水處理,還廣泛的應用于各個領域,如餐飲廢水、電鍍廢水、重金屬污水、垃圾滲濾液、船舶艙底污水等。大量研究表明,電絮凝技術對含油量、濁度、COD、重金屬離子及固體懸浮物的去除率都比較高,對水中的各種污染物起到了很好的去除效果。
早在1976年,Kaliniichuk等人利用電絮凝技術去除廢水中的乳化油達到了污水凈化的目的。這項研究表明,在電絮凝處理污水過程中,作為犧牲陽極的鋁被溶解形成氫氧化物,這類物質(zhì)吸附污水中的油滴,起到絮凝網(wǎng)補的作用。同時陰極產(chǎn)生氫氣,氣泡起到氣浮的作用。
Chen等人結(jié)合電絮凝與電氣浮技術,對餐館高油脂的污水進行處理。通過改變不同的實驗參數(shù),如溶液初始pH值、通電量、電導率、處理時間、電能消耗等條件進行研究。結(jié)果表明,電絮凝-電氣浮技術對污水處理具有可行性,通電量和處理時間兩個因素對結(jié)果影響較大,當初始pH在6~7的范圍內(nèi)時,電導率對最終處理結(jié)果沒有明顯影響。
NafaaAdhoum等人采用鋁板作為電絮凝反應的陽極,探究此技術對電鍍污水的處理效果。研究表明,當電流密度控制在0.8~4.8A/dm2,pH在4~8范圍內(nèi)時,處理20min,效果最理想。
幸福堂等人采用電絮凝法處理造紙廠廢水,實驗結(jié)果表明,當電流密度為4.3mA/cm2時,持續(xù)通電45min后可使廢水的COD去除率達到91.7%。與加藥絮凝法相比較,電絮凝技術具有良好的效果,操作簡單、易于實現(xiàn)自動化等優(yōu)點。
馬敬環(huán)等人采用電絮凝法處理油田三次采油污水。最終實驗確定最佳工況為:電流密度控制在7.0mA/cm2,極板間距為2.0cm,pH為9.1,處理時間為40min,聚合物和COD的去除率分別達到49.7%和68.5%。
文中利用電絮凝技術開展了凈化含聚污水的單因素靜態(tài)影響實驗研究,得出了實驗條件下含聚污水的最佳處理條件。以期為今后電絮凝技術應用于現(xiàn)場含聚污水的處理提供理論基礎,為改進含聚污水處理工藝及保證油田安全生產(chǎn)提供技術支撐。
1、電絮凝原理
電絮凝技術電極反應如下:
電絮凝技術反應機理復雜,文中主要介紹普遍認可的幾個反應機理:電解氣浮、絮凝作用、電解氧化還原作用。
1)電解氣浮主要是利用電解過程中陰極產(chǎn)生氣體的浮力作用將雜質(zhì)去除。在電流作用下,溶液中的氫離子發(fā)生還原反應生成氫氣。與傳統(tǒng)的加壓氣浮相比,電絮凝反應產(chǎn)生的氣泡體積小、表面積大,與水中油滴、懸浮物等雜質(zhì)結(jié)合的機會增加,因而對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好。
2)電絮凝過程中陽極電解產(chǎn)生的陽離子在溶液中生成具有吸附作用的氫氧化物或多核水解產(chǎn)物,可吸附水中的油滴、懸浮物等雜質(zhì)。吸附雜質(zhì)后,絮凝體經(jīng)沉淀、氣浮作用去除。與化學絮凝相比,電絮凝反應產(chǎn)生的氫氧化物活性高,吸附雜質(zhì)的能力強,因而凈化效果更好。
3)含聚污水中復雜的有機物也可經(jīng)電絮凝過程中陽極的氧化作用與陰極的還原作用直接去除。
2、實驗原理與方法
2.1 污水制備
根據(jù)油田三次采出水油滴粒徑小(<10μm,大部分在0.1~2μm之間)、含油濃度高(1000~2000mg/L)、礦化度高(一般在1000mg/L以上)以及含有聚合物(一般在200mg/L左右)等特點,配制實驗污水。在1.2L自來水中加入0.3g十二烷基苯磺酸鈉、3g0#柴油和1g分子量大于1000萬的陰離子型聚丙烯酰胺,經(jīng)高速剪切儀剪切攪拌10min后倒入分液漏斗中靜置12h,待表面浮油與含油污水分層,取下層含油污水1L作為模擬污水。此外,實驗中加入2gNaCl,以增大污水電導率,并用0.1mol/L的H2SO4調(diào)節(jié)模擬污水的pH值到7.0。模擬含聚污水的初始含油量和聚合物的質(zhì)量濃度分別為600mg/L和300mg/L,而現(xiàn)場含油污水含油量一般在300mg/L左右。由于柴油配置污水分散性好,經(jīng)剪切處理、去除浮油操作后,剩下的油主要是乳化油。此外,對比發(fā)現(xiàn),實驗室配置污水含油濃度更大,因而比現(xiàn)場污水處理難度大。
2.2 實驗裝置
如圖1所示,在該探究實驗中,采用自制有機玻璃槽作為反應容器。該反應器主要由直流電源、反應槽、電極板三部分組成。裝置尺寸(以內(nèi)徑計算)為100mm×80mm×150mm,壁厚為10mm,有效容積為10.8L,極板尺寸為130mm×100mm,板厚為3mm,純鋁板。極板間距可在10~60mm之間調(diào)節(jié)。
2.3 實驗方法
采用單因素法進行電絮凝處理污水的靜態(tài)實驗研究,探討了電流密度、極板間距、初始pH值、聚合物濃度等因素對處理效果(含油率和濁度的去除率)的影響,并根據(jù)實驗結(jié)果計算了實驗的電極和電能消耗。
1)含油率的測量。將配制好的30L含油污水倒入新型電絮凝裝置中,分別控制容器出入口流速為8L/h和20L/h。保持電流恒定進行電絮凝實驗,定期抽取10mL處理液,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計進行含油量測量,并根據(jù)公式(1)計算除油率:
式中:C0為污水中初始含油濃度,mg/L;C1為凈化處理后水中含油濃度,mg/L。
2)濁度的測量。濁度采用濁度儀來測量,單位為NTU。濁度計原理為光線透過時,水中懸浮物對光線的阻礙程度。濁度去除率ω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M0為含油廢水的初始濁度;M1為處理后水樣的濁度。
為消除偶然誤差,保證實驗數(shù)據(jù)的有效性,每組實驗數(shù)據(jù)至少測兩次,取平均值作為最終實驗結(jié)果。
3)電極消耗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C0為污水中的初始含油濃度,mg/L;C1為凈化后水中含油濃度的平均值,mg/L,m為極板耗材質(zhì)量,g;i為外加電流密度,A/m2;F為極板有效面積,m2;M為Al的摩爾質(zhì)量,g/mol;z為電子摩爾數(shù);Ф為法拉第常數(shù);t為電絮凝反應時間,s;V為污水體積,L。
4)電能消耗可用式(4)計算:
式中:E為處理每千克油所需能耗,kWh/kg;U為槽壓,V。
3、實驗結(jié)果與討論
3.1 電流密度的影響
由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可知,電流密度對污水處理效果的影響較大。電絮凝過程中絮凝體的產(chǎn)生量及陰極氣泡的大小、產(chǎn)生速率均取決于外加電流的大小,且電流密度為電絮凝反應過程中為數(shù)不多的可控因素之一,因此在本探究實驗中首先研究了電流密度對含聚污水的影響。調(diào)節(jié)pH為中性,極板間距為1.0cm,攪拌速率設置為300r/min,分別控制電流密度為1,2,3,4,5,6mA/m2,電解28min,探究不同電流密度下含聚污水的去除效果。實驗結(jié)果如圖2和圖3所示。
由圖2和圖3可以看出,電流密度小于3.0mA/m2和大于3.0mA/m2時整體規(guī)律呈現(xiàn)明顯區(qū)別。當電流密度小于3.0mA/m2時,整體除油率不高,且電解過程沒有出現(xiàn)穩(wěn)定階段;而當電流密度高于3.0mA/m2時,整體除油率較高,且電流密度越大,趨于穩(wěn)定的時間越短。電流密度較大時,凈化效果較好的原因主要是:電流密度增大,陽離子產(chǎn)生量增加,絮凝效果越明顯。同時陰極產(chǎn)生的氣泡逐漸增多,增加了裝置內(nèi)的傳質(zhì)效果,促進了高聚物的快速形成,顯著提高了處理效果。
由圖2和圖3還可以看出,存在最佳的處理時間和電流密度。電解一定時間后,電極如果繼續(xù)通電,并保持磁力攪拌可能會使之前形成的大的絮團被打破,被聚集的膠體、懸浮物重新分散到溶液中,因而除油率可能不再上升,且處理液的濁度有所升高。這就是電流密度為2mA/m2時,電解最后濁度去除率略高于3mA/m2的原因。增大電流密度或者延長電解時間,除油率略有提高,但能耗卻大大增加。當通電時間和電流密度分別為16min和4mA/m2時,除油率與濁度去除率均已大于95%。故確定通電時間為16min時,電流密度為4mA/m2為最佳通電時間和最佳電流密度。
3.2 初始pH的影響
廢水的初始pH值會影響最終生成絮凝劑的種類,因而對最終處理效果影響很大。在極板間距為1.0cm,磁力攪拌器的速度為300r/min時,控制電流密度為4.0mA/m2,電解28min,調(diào)節(jié)初始pH值,最終的去除效果如圖4和圖5所示。
由圖4和圖5可知,中性或酸性條件下,整體除油率較高,且中性條件下處理效果最好,堿性條件下凈化效果相對較差。分析原因,這可能是以下三方面因素造成的。
1)pH值不同,電絮凝過程中生成的絮狀物種類不同。當pH值偏酸性時,Al3+主要以單核鋁絡合離子、金屬陽離子的形態(tài)存在;而溶液pH值接近中性時,Al3+主要以多核鋁絡合離子及無定型n的形式存在;pH過高時,聚鋁易解離成帶負電的Al(OH)4,不同絮狀物除油機理及效率不同。
2)隨著pH值的升高,含油污水穩(wěn)定性增強。酸性條件下,H+濃度較高,聚丙烯酰胺分子鏈段水解產(chǎn)生的羧酸基以—COOH形式存在于污水中,極性增強,且具有油水兩相潤濕性,易吸附在油水界面上,起到表面活性劑的作用,增強了油水乳狀液的穩(wěn)定性。
3)隨著pH值的升高,含聚污水的黏度增加,增加了油滴聚并的阻力。如上所述,隨著pH值的升高,—COOH與堿性物質(zhì)反應,形成—COO-,分子間的靜電斥力增大,分子逐漸舒張,溶液黏度增大。綜上所述,實驗時控制初始pH值為中性時處理效果最好,此時除油率為98.99%,濁度去除率為99.74%。
3.3 極板間距的影響
極板間距與電解電壓、電流及能耗有著密切關系。在pH為中性,極板間距為1cm,攪拌速率為300r/min條件下,依次調(diào)節(jié)極板間距為1,2,3,4,5cm,電解28min,凈化效果如圖6和圖7所示。
可以看出,極板間距在1~5cm之間時,對污染物去除率的影響較小。隨著極板間距的增加,極板間電解液阻抗也呈線性增大,槽電壓也呈線性上升,這會導致電極表面負反應發(fā)生,降低電解效率。另一方面,當極板間距增大時,離子產(chǎn)生速度變慢,形成的絮體體積較大且疏松,同時電絮凝過程中的氣浮作用隨之減弱,影響了陽極表面氧化物復合物的脫落,導致了電極反應速度的下降。在實際操作中,極板間距過小,可能會引起短路現(xiàn)象,實際操作困難,因此極板間距控制為1cm,此時除油率為97.76%,濁度去除率為99.52%。
3.4 聚合物濃度的影響
調(diào)節(jié)初始pH值為中性,攪拌速度為300r/min,極板間距為1cm,外加電流密度為4.0mA/m2,電解28min,探究不同聚合物的濃度對最終凈化效果的影響,如圖8和圖9所示。
可以看出,污水凈化效果受初始聚合物濃度影響很大。污水中聚合物濃度越小,凈化效果越好;且聚合物濃度較小時,處理16min時已趨于穩(wěn)定;聚合物濃度越高,趨于穩(wěn)定的時間越長,且凈化效果變差。
分析其原因:一是聚合物分子鏈上負電荷產(chǎn)生靜電斥力,增大了分子運動的內(nèi)摩擦力和流動阻力,故聚合物濃度增加,使得油珠之間相互碰撞的阻力增大,從而增強了采油污水的穩(wěn)定性。二是由于聚合物中的分子鏈上帶有羧基鈉,溶于水后,羧基鈉會電離成羧基,使得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分子鏈上帶負電荷,帶負電荷的聚丙烯酰胺吸附于油珠的表面時,增強了油珠的負電性,使油珠之間靜電斥力作用增強,增加了乳化液的穩(wěn)定性,阻礙油水的分離。此外,聚合物在油珠表面的吸附使其本身所帶有的負電荷也隨之增加,Zeta電位也越來越負,使得油珠之間的排斥力增大,更加難以形成有效碰撞、聚并,形成大油珠,從而也增加了采出污水穩(wěn)定性。污水越穩(wěn)定,處理越困難,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的時間延長,處理效果也大大降低。
4、結(jié)論
文中采用單因素分析法分別探討了外加電流密度、極板間距、含油污水初始pH、聚合物濃度等因素對凈化效果的影響。模擬含聚污水的初始含油量為600mg/L左右,凈化后污水含油量為10~20mg/L,可見凈化效果較好。
1)處理效果隨著電流密度的升高不斷上升,當電流密度增大到一定值時,處理效果不再上升。
2)酸性條件處理效果要優(yōu)于堿性條件,綜合除油率和濁度去除率,中性條件下處理效果最好。
3)極板間距對最終的處理效果的影響略低于電流密度和pH值的影響,結(jié)合能耗進一步分析得出最佳極板間距取1cm。
4)經(jīng)探究確定最佳操作條件為:中性條件下,電流密度為4mA/m2,極板間距為1cm,電解時間為16min。(來源:中石化石油工程設計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儲運與建筑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