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东京热强奸精品_久久久这里只有免费精品29_日韩男人的天堂_伊人中文无码综合网

客服電話:400-000-2365

水體中磷去除技術

中國污水處理工程網(wǎng) 時間:2016-3-10 8:33:43

污水處理技術 | 匯聚全球環(huán)保力量,降低企業(yè)治污成本

  1 引言

  近年來,水體中磷過剩導致富營養(yǎng)化問題日益嚴重,去除水體中過量的磷引起了極大關注.強化生物除磷(Enhanced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EBPR)是一種有效的除磷途徑(Chen et al., 2004).聚磷菌(Polyphosphate accumulating organisms,PAOs)在厭氧段吸收揮發(fā)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VFAs)合成聚羥基烷基脂酸(Polyhydroxyalkanoates,PHAs),同時降解細胞體內(nèi)聚磷酸鹽和糖原來提供能量和還原物質(zhì),并在隨后的好氧段水解PHAs供能過量吸磷,最后通過排出富磷剩余污泥實現(xiàn)磷的去除(Oehmen et al., 2007; Wang et al., 2012a).

  Wang等(2008)提出了好氧/延長閑置(Oxic/Extended-idle,O/EI)序批式反應器.O/EI反應器省略了傳統(tǒng)除磷理論認為必需的厭氧段,進水后直接進行曝氣,隨后設置延長閑置段,系統(tǒng)仍能維持良好的除磷效果(除磷率90%以上).PAOs在好氧條件下吸收VFAs,利用糖原分解和三羧酸循環(huán)(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CA)為合成PHAs提供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和還原力NADH,通過分解好氧前期合成的PHAs為聚磷酸鹽(Polyphosphate,poly-P)的合成提供能量,實現(xiàn)好氧吸磷.研究表明(王冬波,2011),誘導O/EI系統(tǒng)中微生物發(fā)生過量攝磷的根本原因在于反應過程中內(nèi)外基質(zhì)貧乏的閑置期的設置,Wang等(2012b)研究了O/EI系統(tǒng)閑置期分別設置為1.5、3.5、5.5、7.5和9.5 h時系統(tǒng)的除磷性能,其研究表明對于生活污水而言,閑置期設置為3.5 h較適宜.以往研究考察了不同碳源種類及濃度(王冬波等,2009)、pH(丁艷等,2010)等控制條件對O/EI系統(tǒng)除磷效果的影響,探究了O/EI系統(tǒng)除磷機理(王冬波,2011)以及處理實際污水的應用效果(陳洪波等,2012).然而,其他控制條件如污泥停留時間(Sludge retention time,SRT)、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濃度等對O/EI系統(tǒng)除磷性能的影響尚不清楚,為該工藝的推廣與應用,進一步深入研究十分必要.

  DO濃度可影響PAOs攝磷速率及PAOs與聚糖菌(Glycogen accumulating organisms,GAOs)間的微生物競爭,是生物除磷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Oehmen et al., 2007).研究表明,當DO濃度為4.5~5.0 mg · L-1時,系統(tǒng)中GAOs數(shù)量較多,除磷效果較差;而當DO濃度為2.5~3.0 mg · L-1時,系統(tǒng)富集較多PAOs,磷的去除率較高(Griffiths et al., 2002).彭趙旭等(2011)研究了好氧階段不同DO(5.5~7.0 mg · L-1和0.5~1.5 mg · L-1)對長期運行EBPR除磷的變化,結果表明高DO下不利于系統(tǒng)除磷效果.此外,有研究報道,為保證較高的生物除磷性能,好氧段DO濃度應維持在2 mg · L-1以上(方茜等,2004).

  傳統(tǒng)厭氧/好氧(Anaerobic/Oxic,A/O)模式中,釋磷發(fā)生在厭氧段,而攝磷在好氧段進行,而O/EI系統(tǒng)磷的釋放和攝入均發(fā)生在好氧段.因此,DO對O/EI反應器中PAOs釋磷和攝磷的影響較傳統(tǒng)A/O模式是否一致尚不明確.此外,以往研究表明O/EI系統(tǒng)中微生物代謝途徑與傳統(tǒng)模式有所不同(Wang et al., 2012a).因此,DO對O/EI系統(tǒng)除磷性能的影響與傳統(tǒng)模式也將有較大區(qū)別.

  本文旨在考察不同DO濃度對O/EI系統(tǒng)除磷性能的影響,并通過分析磷元素的變化及微生物體內(nèi)儲能物質(zhì)的積累/轉(zhuǎn)化情況,探究DO濃度影響O/EI系統(tǒng)除磷性能的機理,以期為工藝控制條件的優(yōu)化和日后的工程設計提供理論參考.

  2 材料與方法

  2.1 污泥馴化

  活性污泥取自長沙市第一污水處理廠回流池,污泥馴化在一個有效容積為8 L的有機玻璃反應器中進行.每天運行3個周期,每周期運行8 h,具體運行方式為:瞬時進水→曝氣(4 h)→沉淀和出水(0.5 h)→閑置(3.5 h).每周期開始時加入5 L人工合成廢水(成分見2.3節(jié)),出水時排出5 L上清液,污泥馴化期間不排泥.

  2.2 實驗裝置及運行方法

  研究在4個有效容積為1.8 L的有機玻璃反應器(分別標記為R1、R2、R3和R4)中進行.各反應器分別接種馴化污泥800 mL,各反應器中初始污泥濃度約為4000 mg · L-1.運行方法與馴化時相同,在每周期開始時加入1 L合成廢水,出水時排出1 L上清液,水力停留時間約為14 h.每天在好氧末排出泥水混合物120 mL,維持SRT在15 d左右.好氧段采用鼓風曝氣,并通過磁力攪拌確保泥水混合均勻.各反應器中DO濃度通過自動控制系統(tǒng)分別維持約1、2、3和4 mg · L-1.溫度為20±1 ℃.

  2.3 合成廢水

  進水采用人工合成廢水,乙酸鈉(15 mmol · L-1,以C計,理論COD為480 mg · L-1)為單一碳源,磷酸鹽采用磷酸二氫鉀(15 mg · L-1,以PO3-4-P計),氨氮采用氯化銨(30 mg · L-1;以NH+4-N計),硫酸鎂和氯化鈣濃度均為5 mg · L-1,微量元素(1.0 mL · L-1)主要成分及濃度見參考文獻(Wang et al., 2008).各反應器進水成分及濃度一致.

  2.4 分析方法

  糖原測定采用苯酚-硫酸法(Wang et al., 2008);PHAs采用氣相色譜法(Takabatake et al., 2002;Wang et al., 2008),色譜分析儀型號為安捷倫6890N.DO采用便攜式溶解氧儀測定,pH采用玻璃電極法,溶解性磷酸鹽(SOP)采用鉬銻抗分光光度法,混合液懸浮固體濃度(MLSS)與混合液揮發(fā)性懸浮固體濃度(MLVSS)采用重量法,化學需氧量(COD)采用重鉻酸鉀法,具體方法參照文獻(魏復盛,2002).

  3 結果與討論

  3.1 典型周期內(nèi)DO及pH變化

  各反應器典型周期內(nèi)DO變化情況如圖 1所示.由圖 1可見,各反應器在好氧前30 min內(nèi)DO均較低(≤0.5 mg · L-1),這與

和Ugurlu(2005)和Wang等(2013)觀察到的現(xiàn)象一致.
和Ugurlu(2005)發(fā)現(xiàn)在厭氧-缺氧-好氧工藝中的好氧階段開始的1~1.5 h內(nèi)有一個明顯的DO≤0.5 mg · L-1階段. O/EI系統(tǒng)閑置期內(nèi)DO幾乎為零,且該階段外碳源已被消耗完全,微生物處于饑餓狀態(tài),當開始進水曝氣,系統(tǒng)中的氧很快被微生物利用,系統(tǒng)DO上升速度緩慢,因而出現(xiàn)短暫的低DO階段.

 圖 1 DO和pH周期變化圖

  研究表明,pH值是生物除磷效果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Oehmen et al., 2007).因此,筆者對各反應器典型周期內(nèi)pH的變化進行了監(jiān)測,結果如圖 1所示.好氧初期,PAOs吸收廢水中的VFAs合成PHAs,因而各反應器中pH值較快上升(Wang et al., 2012a).而在隨后的好氧段和延長閑置段,外碳源已被完全利用,系統(tǒng)依靠水解PHAs為微生物提供能量,因而pH值逐漸下降,這與Wang等(2013)的研究一致.圖中各反應器中pH值相差不大,且變化趨勢大體一致,表明DO濃度對O/EI系統(tǒng)pH變化無顯著影響.

  3.2 各反應器中MLSS和MLVSS

  穩(wěn)定運行階段各反應器中MLSS及MLVSS如表 1所示.本研究中各反應器初始MLSS值約為4000 mg · L-1,MLVSS在2000 mg · L-1左右.穩(wěn)定運行階段,各反應器中DO濃度越大則MLSS越小,而MLVSS相差不大,R1到R4中MLVSS/MLSS值由0.58增大至0.69.Oehmen等(2005)研究表明MLVSS/MLSS值能反映微生物中聚磷的相對含量,MLVSS/MLSS越小,細胞內(nèi)聚磷含量越高,系統(tǒng)的除磷效果越好.因此,低DO濃度條件下較小的MLVSS/MLSS值表明反應器中可能含有較多的聚磷.

 表 1 穩(wěn)定運行階段各反應器中MLSS和MLVSS

  3.3 長期運行過程中各反應器的除磷效果

  長期運行過程中各反應器內(nèi)磷的去除率如圖 2所示.由圖 2可知,污泥馴化階段,各反應器除磷率逐漸上升.穩(wěn)定運行以后,各反應器中磷的去除效果具有較大差別,DO濃度越大,反應器中磷的去除效果越差.王曉蓮等(2005)也報道了A2O工藝好氧區(qū)在高DO濃度下運行,出水磷濃度會急劇增加,而隨后降低曝氣量,磷出水濃度則逐漸好轉(zhuǎn).可見,高DO條件對生物除磷過程不利.

 圖 2 長期運行下各反應器的除磷率

  為更準確的表達各反應器的除磷性能,圖 3給出了長期運行下單位VSS的除磷量的變化.由圖 3可見,不同DO濃度條件下各反應器單位VSS除磷量亦有較大差異.污泥馴化階段,R1、R2和R3中單位VSS磷的去除量逐漸增大,而R4中單位VSS磷的去除量逐漸減小.穩(wěn)定運行后,隨著DO增大,各反應器中單位VSS除磷量依次減少.

 圖 3 各反應器單位VSS除磷量

  長期運行過程中各反應器除磷性能的比較如表 2所示.由表 2可知,R1、R2、R3和R4中磷的去除率和單位VSS除磷量均依次減小.R1除磷效果 最佳,除磷率高達96%,單位VSS磷的去除量為5.02 mg · g-1,出水磷濃度僅為0.6 mg · L-1.而R4中出水磷含量高達6.71 mg · L-1,除磷率降至53%,單位VSS磷的去除量僅為2.81 mg · g-1.以上結果表明,低DO濃度有利于O/EI反應器除磷性能,當DO濃度由1 mg · L-1增至4 mg · L-1,系統(tǒng)除磷性能逐漸減弱.

 表 2 各反應器長期除磷性能比較

  Wang等(2012b)設置DO濃度為3 mg · L-1時,得出O/EI系統(tǒng)除磷率為54%左右,單位VSS除磷量為2.49左右,與本研究結果相近.傳統(tǒng)EBPR為保證出水磷濃度小于1 mg · L-1,好氧段DO必須維持在2 mg · L-1以上(方茜等,2004).本研究中O/EI系統(tǒng)在較低DO濃度(1 mg · L-1)條件下表現(xiàn)出最佳除磷效果,這表明O/EI反應器具有比傳統(tǒng)EBPR更低的溶解氧需求,因而降低了運行成本.低DO條件下,O/EI系統(tǒng)中單位VSS除磷量高得多,可能是由于低DO系統(tǒng)污泥中PAOs比高DO下多.當DO濃度較高時,由于曝氣量大,氧能較快穿透菌膠團,破壞菌膠團內(nèi)部厭氧環(huán)境,不利于微生物釋磷,從而減少微生物吸磷量,此外,高曝氣量可能會將活性污泥中較大的菌膠團沖散,使菌膠團結構被破壞,使系統(tǒng)的生物除磷性能降低.為明確DO濃度對O/EI反應器除磷性能的影響機理,進一步深入研究意義重大.

  3.4 典型周期內(nèi)SOP、COD、糖原和PHA的變化

  各反應器中典型周期內(nèi)磷的去除情況如圖 4所示.由圖 4可見,好氧段前30 min各反應器中均出現(xiàn)明顯釋磷現(xiàn)象.其中,R1釋磷量較大,而R4釋磷量較小.此外,R1閑置期釋磷量(1.81 mg · g-1)也明顯高于其他反應器,而R4閑置期基本無釋磷.研究表明厭氧段釋磷量可影響系統(tǒng)的除磷效果,厭氧釋磷越多,系統(tǒng)除磷效果越好(方茜等,2004).以上結果表明,DO濃度可影響系統(tǒng)好氧初期釋磷量、好氧吸磷量以及閑置期釋磷量,低DO條件有利于PAOs釋磷和吸磷,從而提升系統(tǒng)除磷效率.

 圖 4 各反應器SOP周期變化 

  各反應器中典型周期內(nèi)COD、糖原和PHAs的變化情況如圖 5所示.由圖 5中可見,曝氣開始后,各反應器中COD急劇下降,前30 min內(nèi)已被消耗完全,各反應器COD去除率均達90%以上.糖原作為除磷過程中的一種重要的胞內(nèi)聚合物,它能為合成PHAs提供還原力,同時可作為碳源和能量儲存物質(zhì).從圖 5可知R2~R4中糖原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在好氧前期糖原降解為PAOs吸收VFAs提供能量,VFAs經(jīng)過TCA循環(huán)與糖原降解共同為合成PHAs提供所需的還原力,隨后PHAs被氧化分解,提供PAOs吸磷所需的能量,同時糖原得到補充.而R1中糖原含量在整個周期內(nèi)變化不大,在好氧前期并沒有分解糖原,即R1中僅TCA循環(huán)為PHAs合成提供還原物質(zhì).由圖 5還可看出,R1中好氧段PHAs合成量明顯大于其他3個反應器,約為4 mmol · g-1.以上結果表明,R1中主要儲能物質(zhì)為PHAs,而在其他反應器主要依靠PHAs和糖原供能.Mino(1998)提出外碳源和電子受體(O2)同時存在時,外碳源被優(yōu)先用于合成PHAs,只有當外碳源耗盡,吸磷才會發(fā)生.本研究中好氧前期微生物處于一種局部缺氧環(huán)境,微生物在細胞內(nèi)儲存PHAs.PHAs極易被氧化分解,PHAs合成階段的氧氣供應越充足,PHAs的積累量則越低,表明氧在PHAs合成中不利,且氧氣存在利于PHAs好氧分解.

  圖 5 各反應器中COD、糖原和PHA周期變化 

  各反應器中攝入單位VFAs的PHAs合成量以及PHAs各組分所占百分比如表 3所示.由表 3可知,R1中PHAs合成量/VFAs明顯高于其他反應器,表明在R1中微生物將所吸收的VFAs大部分用于合成PHAs,為隨后的好氧吸磷提供更多的能量.此外,隨著DO濃度的增大,PHB所占百分比逐漸減小.Randall和Liu(2002)研究得出PHAs組成可能是好氧吸磷的一個關鍵因素,且PHB為主要形式時更有利于好氧吸磷.隨著DO升高PHAs累積量明顯下降是由于在溶解氧不足時,微生物的代謝處于相對緩慢的狀態(tài),代謝過程中可供利用的能量也相對較少,因而所吸收的VFAs轉(zhuǎn)化為PHAs儲存能量和還原物質(zhì),供外在碳源不足時利用;而在高DO下,微生物具有更高的代謝速率,產(chǎn)生更多的ATP,將吸收的VFAs更多的被用作微生物細胞生長.因此,低DO下PAOs趨向于儲存更多的PHAs,這與Third等(2003)的結論一致.DO濃度越高,系統(tǒng)中糖原累積量越大,這可能是由于系統(tǒng)中占優(yōu)勢地位的微生物種群不同造成的.

 表 3 各反應器中PHAs成分比較(以乙酸鈉為碳源)

  由圖 5可知,與其他反應器不同,R1中糖原在好氧階段前期并沒有被分解,這表明此時O/EI系統(tǒng)是通過三羧酸循環(huán)為PHAs合成提供NADH.這可能是因為R1中DO較低,系統(tǒng)中的氧首先供微生物吸收進行好氧呼吸,通過TCA循環(huán)用于吸收和轉(zhuǎn)化VFAs,從而沒有多余的氧供糖原分解.在其他反應器中,糖原分解和TCA循環(huán)共同為PHAs合成提供NADH,然后通過PHAs分解補充糖原.好氧條件下PAOs分解PHAs產(chǎn)生的ATP,一部分供聚磷菌生長,另一部分ATP由磷酸激酶轉(zhuǎn)化成聚磷,將能量儲存在聚磷酸鹽的高能磷酸鍵中,實現(xiàn)PAOs好氧吸磷(Smolders et al., 1995).當系統(tǒng)DO較高時,微生物吸收的VFAs大部分用于細胞生長,儲能物質(zhì)PHAs合成量少,微生物吸磷量少,除磷性能差.而低DO條件下,微生物細胞生長速率較慢,有利于微生物儲存較多的PHAs(圖 5),當外碳源消耗完時,PHAs能為吸磷提供足夠的能量.

  綜上所述,R1具有最佳除磷效果,其除磷性能明顯高于其他反應器,這是由于R1中好氧前期由于氧氣不足,微生物能釋放出較多的聚磷,并將吸收的VFAs大部分用于合成儲能物質(zhì)PHAs,為好氧吸磷提高能量,而R4則由于氧氣供應充足,系統(tǒng)內(nèi)DO升高較快,微生物釋磷量少,微生物吸收VFAs主要用于細胞的生長和生成糖原,PHAs合成量較少.由此可見,DO是通過影響O/EI系統(tǒng)的釋磷和吸磷過程以及PHAs合成量,從而影響系統(tǒng)的除磷性能.具體參見污水寶商城資料或http://www.northcarolinalenders.com更多相關技術文檔。

  4 結論

  1)低DO濃度(1 mg · L-1)有利于O/EI反應器除磷性能,除磷率高達96%,DO濃度升高至4 mg · L-1時,系統(tǒng)除磷性能逐漸減弱.可見DO濃度對O/EI系統(tǒng)除磷性能影響顯著.

  2)與R4相比,R1系統(tǒng)中微生物能吸收更多的磷,合成較多的PHAs,但對糖原的合成和利用較少.因此,DO濃度可影響微生物體內(nèi)PHAs和糖原合成量,好氧初期和閑置期釋磷量以及好氧吸磷量,進而影響系統(tǒng)的除磷性能.